最近在網友的推薦下,讀完了近藤麻理惠的「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整本書的中心思想非常簡單,就是鼓勵大家要「丟」東西,但當然不是把什麼全扔了,而是要仔細觸摸這件物品,感受它是否讓你覺得「怦然心動」作為判斷準則。她的概念是:物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而存在,如果這樣東西無法與擁有者產生「怦然心動」的連結,那麼留著它,也只是滿足囤積的貪念,並不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多大的好處,這樣的東西還是丟了吧!
剛好最近換新辦公室,我照著書中的做法,把公司裡累積多年的私人物品做了個大清倉,一咬牙扔掉了半人高的一袋雜物,光是囤積的電腦線材就扔掉了10多條,還有一堆文件、以及看似精美卻不會去用的禮品。剛開始我真的非常忐忑猶豫,但斷捨離後的一個月來,我的工作環境變得非常爽朗簡潔,也真的感到一種輕鬆感!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件事:來向我徵求職涯建議的網友,常常透露一種糾結,他們的憂慮大概是這樣的:
「Bryan,我是念資訊的,但我對電腦一點興趣都沒有,我想走其他的路!但我資訊系都念畢業了,我該先去寫程式嗎?」
「Bryan,我目前跟朋友剛開始創業,還沒有做出成績。但最近公職放榜,我順利考上了。我是不是該先當個幾年公務員再回頭創業呢?」
這類的問題真的非常多,總結一句話,就是覺得「可惜」,心有不捨。都辛苦念了資訊系,最後不走這行不就浪費掉了?好不容易考上公職,不先去待個幾年,之前的投入不就白費了?
這樣的心態我可以理解,就跟我庫存了一堆電腦線材差不多意思。不過我庫存雜物,消耗掉的是空間,大不了浪費一個抽屜的大小,哪天我把東西扔了,空間又回來了。但人生若只為了「可惜」兩字,消耗掉的則是時間(以及連帶的機會)。在我看來,這世上沒有比「時間」更珍貴的資源了,而且時間是不可逆的,失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這才是真正要「可惜」的東西!
容我說的嚴重點,這世上有許多的挫敗與不幸,就是來自於這種不理性的「可惜」心態。
小時候我家離台北某個夜市很近。下午放學都會看到小吃攤販在準備晚上的生意。我親眼看到一家賣冬瓜茶的老太太,會把前一天賣剩的茶倒進新的茶桶裡,新舊混合一起賣。我跟我的同學絕對不買這攤的茶。顧客的嘴夠叼,後來這家茶攤確實沒撐多久。只因為舊茶倒掉可惜,老太太賣的永遠都是過期品,再也沒有一杯茶是新鮮的!
另個故事則是我爸告訴我的。老家附近有間燒餅油條店,買到的燒餅永遠是溫溫冷冷的,只因老闆堅持先進先出原則,先烤好的一定要賣掉才把新的燒餅拿出來,結果從來沒有顧客真正吃到剛出爐的熱燒餅。但另一家生意較好的店,老闆永遠拿剛烤好的熱燒餅給客人(後進先出),雖然一天難免扔掉幾個冷燒餅,但客戶顯然比較捧場,兩家店的優劣立見!
在感情的領域,類似的故事就更多。苦主遇到恐怖情人,拳打腳踢還榨乾積蓄,但就是不願意分手。畢竟投入了多年的情感與時間,甚至連小孩也生了,房子都買了,若從此一刀兩斷,之前的種種投入豈不可惜至極!再給他一次機會吧!說不定奇蹟會出現。但旁觀者都知道,這是只是難以割捨導致的惡性循環。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做「沉沒成本」,恰好提醒了我們,面對人生種種的「可惜」,我們該如何理性以對。
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Joseph E. Stiglitz舉過一個例子:有天你花了七美元買了張電影票,結果看了半小時,發現是部大爛片,你該立馬離開電影院嗎?如果你有「沉沒成本」的觀念,做這個決定時就該「忽略」這七美元的投入。因為不管你是否離開戲院,這七美元就像丟到水裡,都不可能回收了。以經濟學家的觀點,接下來要不要閃人,純粹該以「想不想繼續看電影」做為唯一的考量。明明不想看,卻因為可惜那七美元的沉沒成本,繼續受罪與浪費時間,其實是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家還把這種不理性的心態取了個名字,叫做「沉沒成本謬誤」。
所以,千萬別再以「可惜」做為人生抉擇的判斷依據!過去已經投入的,不管你未來怎麼做,都只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唯有掌握有限的時間資源,找到讓自己「怦然心動」的目標,大膽前進,才是正向積極的做法。
回到一開始網友的問題,面對他們的「可惜」心態,我都是這樣回覆的:
「有天你從台中出發,想去南邊的墾丁,參加讓你怦然心動的活動!車開了一個小時,你驚覺竟開到了北邊的新竹,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是馬上掉頭南下,還是,既然都開了那麼久,油錢也都花了,就乾脆去台北碰碰運氣算了?」
如果你的目標明確,思考也夠理性,我想答案是毫無疑問的!但我也完全理解要壯士斷腕需要不小的決心,畢竟剛剛那個開錯方向的路痴駕駛,嘿,就是我本人!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