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中,職場的人際衝突並不常見,原因在於華人大多選擇吞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是常有的心戰喊話,效果似乎也不錯。然而,若對象是必須密切合作的工作夥伴,或是嫌隙已久的同部門同事,甚至是與直屬主管做事風格格格不入,衝突管理便非常重要了。
職場同事之間,偶有人際衝突,該如何進行衝突管理?簡單來說,關鍵的處理步驟有五個:
先聆聽再解釋,最後一起尋求解方
第一是「探問」,了解對方的狀況、情緒、需求在哪裡。唯有清楚地知道在衝突當中,對方的起心動念、情緒感受與訴求,才能提出對彼此皆有利的方案。因此,盡量客觀,不預設立場,好好地詢問對方是首要步驟。
再來是「傾聽」。問了就要聽,這是出於尊重彼此的友善表現,所以要確實聽進心裡,來了解其狀態跟心情。唯有固定主題進行詢問,引導對方針對主題回應,才能盡量一字不漏地聽到對方的心聲。
第三是「澄清」。礙於人的專注度有限,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無法確實聽到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誤會往往也就此產生。當誤會一多,又未即時澄清,便容易心有罣礙,對他人產生先入為主或是任意推論的情況,並衍生更多負面評價,影響了溝通進行。因此,一旦心生疑問,一定要立刻澄清,減少錯誤線索的傳遞。
第四是「了解需求」,不論是對方還是我們的需求,都需要在此階段訴說清楚,同時讓對方清楚掌握到內容與訴求。講得更明白一點,唯有在了解彼此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在衝突風暴下達到雙贏的可能性。
第五,是共同找出「改變方案」。此時,強烈建議彼此要各退一步,以達成共識為前提進行討論,一同提出彼此皆可以接受、彼此皆能獲益的改變方案與策略計劃。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衝突管理並非雙方達到共識就可以結束,以台灣的立法院為例,往往雙方、三方甚至是多方達到共識後,卻於下次會期重新進行討論,究其原因在於,彼此沒有「再確認」上述五個步驟的重點。再確認的目的,是要讓改變方案在真的在了解彼此需求的情況下,盡力追求雙贏、共好,而且大家都能認同此改變方案,才能減少重新再來過,降低多方衝突的情形。
不只是立法院,台灣職場也常有類似情況:本次會議決定內容,老是在下次會議中再次提出討論,多次下來便出現了無效會議。因此,為了降低衝突產生,達成共識後一定要把前述五個步驟再走一次,確認沒有遺漏,這也是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的歷程。
演練:你買的不是孩子想要的,怎麼解決衝突?
下面舉一個職業婦女的例子。有一個媽媽五點半下班,開車到麥當勞得來速買了兩份麥香雞套餐,想要跟孩子一起享受晚餐親子時光。沒想到,回到家後,孩子看到桌上的麥香雞只有一個反應:「這不是肯德基,我要吃肯德基。」最後母子引發爭吵。
對孩子來說,他會認為媽媽理應知道「我喜歡吃肯德基」;對媽媽來說,則認定「這是我母愛的表現,你居然拒絕我」。衝突在於,雙方「被愛」、「被肯定」、「被看見」的需求並沒有被滿足,雙方的心理需要都沒有被澄清,最後造成溝通上的問題及爭吵。
因此我會建議一開始先「探問」。站在孩子的立場,可以先詢問媽媽「為什麼會想買麥香雞套餐,而且還一次買兩份」;再來便是仔細聆聽媽媽購買的原因,想必就是希望享受母子的時間,接著彼此講出個人的需要,如孩子其實想吃的是肯德基之類的。
接下來,一同來提出改變方案,例如「我們今天還是吃麥香雞,下次再吃肯德基也不錯啊。」或是「先把麥香雞冰在冰箱,我們去吃肯德基。」彼此找出一個協調點,總比丟掉或是雙方鬧僵來得好。之後就是「共識」,因為雙方都有方案後,就要找出兩人都能接受的方案,而在達成共識後就要再把整個流程順一次。
上述是以孩子的立場來出發,若以媽媽立場出發,則是要「探問」孩子需求是什麼(為什麼想吃肯德基),之後再提出彼此方案,然後達成共識。
我相信,只要謹守衝突管理的五個步驟,不管是職場衝突、家庭衝突,甚至是婚姻衝突,都可以很快找到最佳解方,生活中大大小小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周鉦翔簡介:
國內唯一具有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企業講師。從專業知識出發,輔以15年心理諮詢與5年企業內訓講師經驗,親自給予學員指導。時而睿智理性,時而魅力感性,加上熱情活力的講授影響力,穿透並串聯學員學習欲望,同時引發熱忱與投入,提高學習績效。周老師的課程相當淺顯易懂,以PBL為基礎,大量運用Q&A手法,重視小組討論互動及實戰技巧演練,引發學員反思、自省,同時整合既有專業知識,啟發學習新知,課後留下深刻印象,可直接於職場上應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