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拖延」,關鍵在讓大腦建立新習慣
SmartM/白晨佑
2016-12-02
坐在電腦前面,不自覺打開Facebook開始瀏覽朋友動態,滑一下Instagram、看一下現實動態,明明待辦事項還有很多,卻老是提不起勁開始,該怎麼辦?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逃避做正事,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利用愧疚學習法或是做事法,才讓效率暴衝,有沒有想過這些崩潰的夜晚其實可以不發生? 拖延其實不只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對於事情的恐懼,情緒影響甚至是被期許,只要知道如何著手克服這些困難,拖延就不會是個問題。創業家Andrew Thomas分享簡單5招工作管理術,讓拖延病不再找上門!
一、清楚定義目標
當目標不明確時,不確定性常常是拖延的根源。在開始著手事情以前,先試著把要完成的待辦事項一一列出,依輕重緩急以及規模做排序,並且規劃今天必須完成的事項;舉例來說,今天要完成50位客戶的電訪,那麼這項待辦就必須在今日完成,把日期和死線當作壓力能夠有效提高做事意願。
二、把目標簡化成小里程碑
當看到一項很大的目標時,我們常常被震懾而裹足不前,深怕自己無法完成而失敗;這時候試著把目標裁剪成一段一段的里程碑,並且依照順序完成,心理的負擔自然減輕許多;舉例來說,一年的業績目標是提升網站兩倍瀏覽人次,看似非常艱鉅,其實如果把兩倍的目標拆成以月來計算,就顯得容易很多。
三、創造好情緒而非等待好情緒
好的工作者不會被負面情緒影響,而是以此做為動力繼續前進。等待「好的情緒」才開始動工是非常不實際的,畢竟控制情緒常常事與願違,好的情緒並非說來就來,而負面情緒也非說走就走,這時並須拋開成見,將工作超然獨立於這些情緒,避免與之掛勾;在多數的情形,完成工作待所帶來的滿足感可以補償原本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傷害。
四、眼光放遠,別執著現在
是否常常感覺到下一件事情總是如此急迫,鮮少有喘息的機會?這可能是導源於把過多的壓力放在近程而失去綜覽遠程的機會。比爾蓋茲曾說過,大多數總是高估自己現在的生產力,而低估10年下來的創造力,優秀的工作者把目標放在長期來看,將主要戰線拉長,並且不會計較現在一、兩次的小過失,而是專注在未來可以成就什麼。
五、讓大腦建立新習慣
許多拖延的毛病都與舊習慣有關,當大腦適應了這樣的運作模式,拖延常常一而再,再而三的將工作者置於慣性思考的陷阱中。建立良好的新習慣可以取代舊有的壞習慣,一旦大腦接收到這些新的訊息之後,自然而然拋棄原本的運作模式,把拖延的壞習慣捨棄,進而提升工作效率。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