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為了配合不同情境而改變你的人格,並不代表不真誠

我讀WEDO
2018-05-10
為了配合不同情境而改變你的人格,並不代表不真誠
圖片來源 : visualhunt
編按: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暢銷書《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作者布萊恩.李托在最新著作《你到底是誰》一書中,探討天生的特質和後天的個人計劃與幸福之間有重要關聯。
半世紀前,當泰德.薩賓問我「你是誰?」我回了個假正經的玩笑答案,意思是想要進行討論,而非評論我的身分。但讓我們在問題中加上「到底」二字,然後問你:「你到底是誰?」

一個真實的你,是你應當尋求的?

你也想要搪塞閃避這個問題
但願並非如此,因為這個修改過後的詢問,是加碼要求回應者,喚醒認真的自我反思。它表示,你被要求搜尋自己所有不同的身分,然後宣布最接近真實的那一個,或想出一個最接近核心自我的答案。
而關鍵在於,它意謂有一個真正的你,一個真實的你,是你應當尋求的。
當他人正在做一項艱難的決定,我們最常提供的建議,大概莫過於「就做你自己。」但在許多方面,這個建議並不是特別有幫助,部分是由於它含糊不清,另也因為,或許正如聽起來的那樣備受爭議,事實上這個建議可能對那個人沒什麼好處。
在我們繼續拆解傳統看待真誠的觀點之前,讓我們簡短檢視真誠的傳統觀點如何主導當今社會的討論議題。隨著「真誠領導」(authentic leadership)成為研討會與公司工作坊的熱門主題,近來有關真誠的話題已火紅打入全球各地的會議室及管理學院。
它之所以風行的原因不言而喻:過去十年間的金融危機與道德醜聞製造如此嚴重的混亂,促使大家重新檢視成為一位優秀領導人的必要條件,是誠實與透明。領袖必須說清楚講明白,童叟無欺。他們不能欺騙蒙蔽,他們一定要真實坦率,他們必須真誠。
如果真誠就是真心、誠實,完全正直,
想必這也是你應當嚮往的,不是嗎?但這可沒有那麼簡單。
我相信尋求真誠在某種程度上被誤導了,事實上,並沒有唯一真實的你。
事實上,你可能擁有多面向的自我本色。在一個如此看重唯一真實自我這個概念的時代,這是一個複雜而備受爭議的觀念,但擁有多面向的自我本色,並不表示我們缺乏道德羅盤,或我們不老實,甚至特別困惑矛盾。它只是表示,成為一個真誠的人,可能是指不同時間的不同事情,而你到底是誰,可能視情境而有所不同。

當真誠失效

開放與透明可能是我們與他人連結的有力途徑,真誠則未必是萬靈丹。
法國一位商學教授荷蜜妮亞.伊巴拉(Herminia Ibarra)寫過一篇發人深省且別有見地的分析,探討領導中的真誠可能並不如許多組織堅信的那樣全然美好。她認為,完全揭露自我,毫不掩飾缺點,可能會貶損而非提升一個人的領導能力。
她舉辛西亞為例。辛西亞是醫療保健領域的一位總經理,甫獲重大升遷。新的職務大大擴增她的職責範圍與複雜度。這是令人卻步的挑戰,她可以磨練自己,佯裝自信,但她選擇完全真誠以對。她相信透明與合作式領導的益處。
於是,如伊巴拉所寫的:「她向新員工掏心掏肺:『我想做這份工作』她說,『但真是膽戰心驚,我需要你們的協助。』她的坦誠適得其反;人們想要且需要的是一個自信的領袖來掌管一切,而她失去了他們的信任。
如果辛西亞當時考慮營造情緒穩定的表象,結果是如何?藉由扮演假裝情緒穩定的自由特質,她可能贏得員工的信心與忠誠。她也可能推動公司的核心計劃。而藉由反覆演練情緒穩定的習性與行為,當她因同事完全信賴她的領導而大受鼓舞,可能真的變得情緒更加穩定。
我猜想這種「演久就成真」的策略可能一開始會讓你感到臉紅羞愧,覺得對某些人不老實。但我相信為了配合不同情境而改變你的人格,絕非不真誠。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