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成功無法複製,但錯誤可以學習。《人生本來就塗塗改改》一書蒐集「從錯中學」而尋得人生前進動力的25個真實故事,要我們不應只局限在成功經驗,而忽略了省思自己從犯錯中走出來的珍貴教訓。本書提醒了我們:失敗並非成功的反面,而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
我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好女生」教條:別發脾氣、說話別太直接,別要求太多,否則人家會覺得妳很自以為是或很難搞。這些內化了的規矩跟著我進入大學,我發現自己在課堂上說話常用「我有個也許很愚蠢的看法」或「我不是專家,但我的看法是」開頭,許多女同學也有這種低姿態的舉止。
我從不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跟別人溝通,也不會為自己主張。
這種因為擔心而不敢說出口的態度,也影響了我早期的職場生活,當時我在大學工作,發現有人工作不盡責,但為了維持和氣,我什麼都沒說。
有一天,有位導師問我,要是我手上有一根魔杖,而且我心裡沒有聲音一直在說「你已經花了那麼多錢取得學位,妳必須堅持下去」的話,我會怎麼做。
我終於問自己:妳到底想做什麼?不斷浮現在我腦海的念頭是:我想輔導在職場上遇到困境而充滿無力感的女性。
擁抱挑戰,人們通常不會期望你立刻就做到很完美
當我找到這份夢想中的工作,能幫助其他工作者發聲,讓我覺得很滿足也很有成就感。有趣的是,我在這份工作上的成功,是因為我運用了自己在社工研究學到的實用技巧。在客戶的公司主持重要的團體座談會時,以及和客戶公司經理人討論時,我都會仔細傾聽對方說的話、解讀對方的肢體語言,讓每個人都能在會議上發言。這也更加確定了我一直以來的認知:我的所學很適合我,只不過先前放錯重心。
結婚後,我和先生遷居華盛頓特區,當時我已經有三年顧問經驗,順利地在一家類似的公司找到工作,公司期望我能在研討會演講,在雜誌和期刊上發表文章,讓一些企業讀了文章後,有興趣成為我們的客戶。
前幾次公開演講時,我緊張得雙腳發軟,忘記準備的演講內容,但我還是勇敢面對恐懼,後來也就漸入佳境了。寫文章、向雜誌推銷文章也是,最初的幾篇文章遠稱不上完美,但這些大大小小的冒險幫我逐漸建立信心,膽子甚至大到有勇氣向《華爾街日報》推銷自己的文章(感覺像是一次大冒險!),意外的是他們竟然真的刊登了我的文章。
當你獲得這些勝利後,就會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為何要如此傷害自己、為何要堅持追求完美、為何要分析個不停,卻不採取行動?
我開始考慮申請商學院,想和我輔導的客戶公司的人們說相同的語言。申請MBA時,腦海又浮現了類似的自我懷疑:「要是沒申請上呢?妳又沒有數學或財務方面的神經,妳以前也不是主修商科。」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企管碩士班錄取了我,讀碩士班後,我下定決心要堅持下去,能走多遠就走多遠。現在,再也沒有沒有懷疑的聲音可以阻擋我前進。
擺脫恐懼是我最重要的成長時刻,我不再害怕提出要求、做出大膽建議。
即使認為教授可能當面笑我,我還是會說出自己最有熱情的想法:女性高階主管對我而言是神話般的人物,儘管曾經為幾十家公司提供過顧問服務,我並不認識任何女性高階主管,我想找到她們、請她們提供建議給像我這樣剛展開職涯的年輕女性。我的計劃之一是做訪談、撰寫成書。
教授不僅沒有笑我,還鼓勵我執行,要我思考我的「夢幻團隊」——那些我連想都沒想過可以採訪的對象。我循著教授的建議列出名單,其中包括《華盛頓郵報》執行長、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主席等。
完全沒想到的是,許多人居然都願意接受採訪,我在和她們的交流中學到很多,我想這些建議或許也可以幫助其他人,於是說服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下一代女性領導人》,也啟動了我職涯的下一階段。為了推銷這本書,我到處演講、主持研習營,整個經歷讓我的膽子變大了,我決定自立門戶、以此維生。最後我終於實現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激勵女性工作者。
以前我總是聽從內心那些反對自己的聲音,開啟了好多扇錯誤的門,才能找到對的那扇門,現在我的心聲成為我做決策時的最佳導航,而且屢試不爽。
我想給年輕人的忠告是,你可以把夢想束之高閣,但它們仍會不時地跳到你面前:「嘿,你忘記我了嗎?什麼時候才會注意到我啊?」別讓自己給自己的限制或「我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等觀念阻礙你冒險、追求你想做的事。
我學到的事
- 人生中,有時你必須在A或B之間選擇,但你真正想要的卻是不存在的C。我但願自己能更早有勇氣克服自我懷疑,知道自己在選擇工作時,並不需要跟著別人走傳統的道路。
- 我沒有善加利用念社工研究所的時間追求我的興趣,但讀商學院時,我充分利用我的時間,所以收穫很大。若你懷著抱負進入研究所,請善用可得資源,一定會有難得的經驗。
- 不論在學校或工作上,如果你希望有某種新策略或新方案,一定要勇於開口要求,提出周詳有理的提案,創造你希望的選擇。
- 有時候,失敗是唯一能讓自己前進的途徑。你可以閱讀數千本教人公開演講技巧的書籍,但在實際嘗試之前,你不會有任何成長,凡事都必須透過經驗累積來學習。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