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無知與不理性可以靠學習改善,但理性的漏洞產生的錯誤認知,自以為是才會讓我們陷入麻煩

劉奕酉
2018-11-03
無知與不理性可以靠學習改善,但理性的漏洞產生的錯誤認知,自以為是才會讓我們陷入麻煩
圖片來源 : pixabay

問題往往不是觀察有誤,而是解讀有誤。例如,能從亂中看出規律是好事,但若尚未加以驗證就預設為事實,就會產生不當的認知。

常見的邏輯謬誤

有二十四類常見的邏輯謬誤(事實上應該更多,還包含複合謬誤,僅整理為二十四類比較容易分辨與理解的謬誤)如圖所示。

隨機卻認為有相關【賭徒謬誤】、有相關卻當作有因果【錯誤歸因】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二種,包括我們看到的非官方科學研究。

因為自己不明白,就認定某件事一定是假的【個人懷疑】,或是看到大家都在做、都相信,就認為一定是對的【樂隊花車】;有時由自己的經驗當作某件事的論證,比如說我抽了三十多年的菸,身題還不是很健康,因此認定吸菸無害【經驗謬誤】。

二分法的觀點【非黑即白】、共識下的決定就是對的【中立立場】、凡事只挑選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證據【神射手】、透過一個人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好壞【基因謬誤】、看到部分的特質就認定其他部分也是如此【合成謬誤】、看到别人論述水準低或其中有錯誤,就認為觀點一定是錯誤的【謬誤謬誤】、覺得如果A發生,那麼B也一定會發生,所以A不該發生【滑坡謬誤】;以上都屬於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但又可細分不同情境。

邏輯謬誤是行銷的本質:放大你心中的痛點與癢點

邏輯謬誤常被運用在行銷與銷售話術、或是政治話術上,在此無意去探討其細節與對錯,只希望讀者在了解其意涵之後,能更清楚自己所做出的選擇,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

面對喜歡的,我們會自問「可以相信它嗎?」但是面對不喜歡的,問的則是「一定得相信它嗎?」兩者的差距會造成尋求證據的強度上。【我們喜歡相信的東西,討厭不相信的東西/偏好眼光】

人喜歡聽故事,好的故事得「強化」想傳遞的訊息,同時「弱化」較無關的枝微末節,這樣的處理就帶來認知上的偏誤。【二手或多手資訊的偏誤效應/以訛傳訛】

我們容易認為別人的意見跟自己是一樣的,因而錯誤地增強了對自己想法的信心。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意見很不錯,只是因為都沒有人反對。【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認同想像】

無知與不理性可以靠學習改善,但理性的漏洞產生的錯誤認知,自以為是才會讓我們陷入麻煩。當然,學好這些也可以反過來運用在他人的邏輯謬誤上,現在許多的文案、行銷或是說服技巧,都是建構在這上面;知識本身沒有好壞,問題出在使用的人身上。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