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如果你還需要探索,就不要太快進入一個過度專業的領域

陳韋丞
2019-02-08
如果你還需要探索,就不要太快進入一個過度專業的領域
圖片來源 : Pexels
跟主管、老闆談加薪升職,總是抓不到要領,談判重點是什麼?
4大主題,12堂線上影音課程,限期早鳥優惠中!
立即點擊報名:「職場菁英 職涯升遷加薪全攻略
指考發成績單了,昨天有個學弟問我:他對會計系和企管系都有興趣,該選哪一個? 他問過很多人,但得到的建議很兩極、而且幾乎是完全不同的觀點,所以想問問我的意見。 這個問題在選校或選系的取捨中會出現、甚至在大公司小公司的取捨中也會有類似狀況,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根據你在職涯探索的哪個階段,你需要不同的策略。
台灣的教育制度,並沒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環境探索自我, 很多人還不太清楚自己的特質,就要立刻選擇未來,真是不可思議!
在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即使在學校或坊間做了測驗,甚至有專家學者的建議, 這些回饋也只能做為參考,不能成為唯一的決策指標。
為什麼呢?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會經歷更多活動,過程中會有許多和真實世界的碰撞, 這些現實的衝擊 (reality shock) 能讓我們更了解外界、了解自己。 有些人得到某些回饋、或是遭遇重大事情後,想法大幅轉變, 但大部分的人其實是變得更加了解自己。 此時如果讓他再做一次測驗、再重新回答一次問題,結果可能會不同。
這個學弟的興趣分布廣泛,不過當我深入提問時,他自己也無法完全確定。 因此討論之後,我們雙方都認為:現階段他還需要更多探索。
對於這樣的狀況,我會建議先選擇一個利於進行生涯探索的環境。
如果興趣和能力都很適合往專業領域發展,本人也有意願,的確可以趕快培養能力。 但假如還不太了解自己,未來還有可能會變動的話,過早進入一個專業領域的成本和風險會很高。
隱者最近認識一個剛結束三年研替的朋友,他是從小單純念工程上來的人。
一路以來都念工程領域,直到進入職場後,才開始發現自己有比較喜歡的事情和不喜歡的事情, 因此他現在覺得應該要多做嘗試,尋找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職涯探索算是現在才開始。
這好像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XD
有人可能會想:太早進入專業領域也不算是走錯路吧,頂多就是繞遠路,說不定會成為以後的養分阿!
某個作家就是先當醫生之後才開始寫作的,醫生的歷練反而成為他的創作靈感來源。
不過,隱者想說的是,也有很多人在過早進入專業領域的過程中,經歷非常大的痛苦: 學習動機低落、開始覺得能力不足、比不上別人、逐漸失去自信。
其實根本只是因為放錯位置罷了,放對位置真的很重要!
在不了解自己的狀況下,過早進入專業領域,放錯位置的機率很高、影響很大。
根據青輔會在100年度的調查報告,有將近50%的人表示:
如果有機會讓他們重新選擇,他們將不會選擇現在或過去就讀的科系。
「攫取養分」和「按照自己的特質方向發展」,兩者並不衝突。
我們可以一邊按照特質發展,一邊有意識地攫取不同領域的養分。
這樣仍然可以收穫很多有趣的事物,而且不會那麼痛苦。
 
從科系的角度來說,可以考慮選擇內容比較廣博、還沒有專業分化的科系。 (這也是很多不分系的理念,台科、清大、交大、成大、陽明、元智、中央、逢甲...都有這樣的制度)
從選校選系的角度來說,有明確方向的人可以選系,還沒有明確方向的人可以選校:選擇學院組合比較全面的學校,方便探索和發展。
從大公司小公司的角度來說,大公司通常體系清楚、分工鮮明,小公司通常要身兼數職, 但身兼數職反而能讓我們在同一份工作中、有機會嘗試其他工作的內容,從職涯探索的角度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
有人可能會想:這樣專業技能該怎麼辦? 其實當你透過這些嘗試逐漸釐清方向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差不多要進入培養專業的階段了。
別害怕自己會輸在起跑點。 在職涯的路上要按照自己的時機前進、不要被其他人的節奏干擾,那些人不會永遠停留在你的生命中。
過去該探索卻沒探索的進度,總是要補上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和彈性,找到你的跑道之後再衝刺,會事半功倍。 何況你未來的職涯還有幾十年呢!拉得長遠一點來看,就不會感到焦慮和驚慌。
「如果你發現自己還需要更多探索來釐清自我, 就不要太快進入一個過度專業的領域。」
這是最後我給對方的建議。
---
後記
每一次的諮詢,最後選擇權還是在當事人身上,隱者不會強制他朝某個方向走, 而是在過程中幫助他釐清自己的想法、一起發現他之前沒有想過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隱者的旋律授權轉載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