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下雨了,我就在附近的店家等雨停;而你可能直接買把傘,因為時間寶貴;另一個人可能直接淋著雨回去再洗個熱水澡。
邏輯上都「合理」但你未必認同他人的作法,這是「觀點」的不同,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的觀點與我們不同,就說他的「邏輯有問題」,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意思是「我不認同你的觀點」。
「因為⋯所以⋯」和「會⋯是由於⋯」是邏輯脈絡的連結詞,你可以用這兩個來檢視一個因果關係、一段過程、一個系統合不合理。
「因為下雨,所以我在附近等雨停」這個邏輯是合理的,「因為下雨,所以我在麥當勞吃早餐」聽起來就不是那麼直覺,有可能中間漏掉了一些連結,使我們無法從下雨連結到吃早餐,邏輯好的人可能會推敲「因為下雨,我在麥當勞附近,所以就在那裡等雨停,順便吃個早餐」試圖揣測其合理性,但未必是真相;也有可能怎麼推敲都找不到其合理性,所以判斷這句話邏輯不合理,這時有三種可能性:真的不合邏輯,只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他內心的小世界裡有一長串脈絡,但我們不知道、或是腦筋急轉彎的題型。
如果 A-B-C-D⋯N 之間省略的脈絡越多,比如A-N 我們判斷其合理性的能力差異會受到邏輯與觀點的影響,但不容易分得清楚。在資訊日趨氾濫的網路時代,A、B、C、D⋯N可能同時攤在我們的眼前,如果沒有告訴你脈絡,你就得自己推敲,於是我們會用「我們的」邏輯去組織它們的脈絡,用「我們的」觀點去解釋這個脈絡,於是就產生出不同的認知結果。
而人又有維持「一致性」的習慣,認定的事就不容易改變觀點,白話來說就是「先入為主」;所以一旦我們在腦中完成上述的過程、形成了認知,後續的訊息要改變其認知的困難度就會提高,就算事實擺在眼前也一樣。
影響人行為的不是事實,而是認知。
邏輯不好、沒有觀點,容易盲從;邏輯好、沒有觀點,難以形成自己的想法、流於空談;邏輯不好、但有自己的觀點,可能為自己的觀點尋求合理化的脈絡,往往被視為講幹話。
所以我們要訓練我們的邏輯,讓自己有推敲脈絡的能力;要培養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有詮釋脈絡的能力;更要學習理解他人的認知(邏輯+觀點),才能溝通、說服甚至是洞燭機先(操控對方),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高明的謀略家就是能做到這一點。
簡報中的「合乎邏輯」不僅僅是講者思考的邏輯,更要以聽者的邏輯去陳述,才能有效說服;說起來容易,但往往忽略掉後者。
訓練邏輯的另一個價值是,對事物保持懷疑態度、不容易被騙,A-N的違和感可能人人可以感受到,但A-C的因果性卻是少人懷疑。真正導致C的是B,而不是A,只要設法讓A-B的關聯成立,A-C的說法在一些善於表達的人口中,是可以讓許多人相信的。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