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魂、表達力、神寫作,22種寫作靈感配方讓諮商心理師教你寫出爆款文章立即點擊報名:「超吸睛寫作力」
日前有一篇文章《演講遲到1.5小時,卻拿到5倍酬勞!他扭轉劣勢的關鍵心法,藏在這個開場故事》在講師圈造成很大的迴響。
聽到不少人討論這個「故事」大多從「因」與「果」兩個觀點:一個是遲到並不可取,根本不應該發生這個因;一個是結果是好的,扭轉了劣勢、拿到五倍酬勞,有什麼好說嘴的?
但其實都是從「價值觀」出發來評論這件事。
遲到不可取,我絕對認同;但假設真的發生了,我該怎麼做?我們姑且先假設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實。從理性邏輯的角度,我可以從這件事中學習到什麼?
結果的成功究竟是技術所致?還是運氣的幫忙?
首先,從理性的科學決策來談這一件事。
當你做了一個決策,然後結果不如預期,人們總是會說:當初肯定可以有更好的決策,這就是事後諸葛。反之亦然,當結果超乎預期,人們大多歸因於決策的正確。
但其實決策與結果必須分開來看。在《高勝算決策》有這麼一段話:
「最差的決策也可能在運氣的幫助之下成功,而最好的決策也可能因為時機不對而失敗。好和壞不能以結果來定義,我必須要分清楚究竟是我的技術導致還是運氣的幫忙,這點非常重要。」
決策者能做的是選擇勝率大的選項,至於結果沒成功,那只是運氣問題;你必須懂得分辨「運氣不好」和「決策錯誤」的不同,才能逐步修正自己的決策。
怎麼分辨?很簡單,你能否讓它很高程度的重現?
之所以說很高程度,是因為仍有可能因為運氣不好而失敗;但如果這是一個好的決策作法,它應該可以被重現。所以,假設我有十次演講遲到了一個半小時,我能否靠著口才與說故事化險為夷?能不能拿到超乎預期的報酬或邀約?
我想大多數人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如果不能很高程度的讓這個決策重現同樣的結果,其實只是運氣好,而不是決策有效。既然這個決策不是有效的,甚至在實行後確認是個錯誤的決策;那麼,我們該做的是尋求真正有效的對策,而避免遲到可能是選項之一。
這是從科學決策與決策學習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成功者的故事,往往藏有「倖存者偏誤」陷阱
其次,以結果論來看也有可能犯了「倖存者偏誤」,這是邏輯謬誤的一種,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而造成錯誤的結論。
在《思考的藝術》提到「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地高過失敗者,因此,人們總會系統性地高估了獲得成功的希望。」
所以,我們回過頭去思考,有多少人遲到了、也使用了同樣的方法,但是失敗了,而且結果很糟?將這些族群納入之後,再來判斷這件事是不是造成扭轉劣勢的主因?在統計上,也可以進一步檢定這個因素是不是有顯著影響?
這是從邏輯謬誤與統計思維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面對危機: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最後,以專業工作者的立場,真正能展現價值的是你的信譽(Credit)而不是專業。
做到讓對方覺得「交給你就放心了」遠比「我相信你的專業」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與價值,因為這代表的是「你能解決我的問題」而如果你又能做到超乎預期,那麼自然會讓對方感受到更大的價值。我相信文中的這位講師,一定累積了非常優秀的信譽,加上過人的專業,所以能安然度過這場危機,甚至獲得後續的邀約。如果只看到他以說故事的專業來化解危機,而想仿效的朋友,我奉勸不要拿自己的職涯開玩笑。
所以,一個專業工作者,必須懂得控管不確定性,將不必要的風險降至最低,做最好的準備;但也要隨時做好最壞的打算,面對已然發生的危機進行處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會將這件事視為危機處理的個案來看,而且不是一個好的危機處理,因為無法重現好的結果;當然,更不會視為成功學。
我想文中要強調的是「說故事的力量」如何運用在危機處理,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在處理事情。
如果我們選擇先處理事情,也就是解釋為什麼遲到?肯定於事無補。所以得先處理心情,而作者選擇用他的專長:說故事,來處理受眾的心情。心情處理和緩了,再來處理事情:遲到需要付出代價,no excuse!!
至於後續的三場邀約和雙倍束脩,我想是個人功力,與這個遲到事件無關,應該分開來看。文章的標題試圖引導這些事有關連的,我想是造成有些人閱讀上不舒服的感覺,認為遲到就是犯了天條,後面不論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回到實務來說,誰能保證不會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延遲甚至無法到場呢?沒有思考過這件事的應對之道,才是最大的危機。
這是從風險控管與危機處理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結語:魔鬼藏在細節裡,天使跟著口碑來
回到開頭說的,遲到不可取,我絕對認同;但假設真的發生了,我該怎麼做?避免直覺的價值判斷,而從理性邏輯的角度去思考,我可以從這個事實或故事中學習到什麼?或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深度思考。
不論是職場工作者或是自雇者,專業與信譽是相輔相成的兩把劍。專業可以累積你的信譽,而信譽可以讓你的專業得以發揮更大的價值,關鍵就在於每一個小細節裡,比如說事前的溝通、守時的態度、事後的反思等。做好每一個環節,自然口碑就會跟著天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