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新創乙未起義:開啟一場改變台灣經濟與社會的革命

阿碼科技創辦人/黃耀文
2014-12-29
新創乙未起義:開啟一場改變台灣經濟與社會的革命

2015年,乙未年。農曆六十甲子為一個循環,第32年稱「乙未年」。兩甲子前,1895年,乙未年,國民革命史中重要的一篇:乙未廣州起義,為孫中山十一次起義之第一次。農曆九月九日,孫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準備襲取廣州,然事機洩漏,陸皓東被捕犧牲。

而2015乙未年,將是台灣新創,在台灣經濟與社會革命中的一次大起義。

革誰的命?改變什麼?我覺得一個重點是:

將台灣從「製造業與資本思維」,革命成「人才思維」,並加速青年創業。

2014年我最愛的電影之一,是凱文科斯納主演的「超級選秀日」,片中描述美式足球聯盟的教練間,如何交易彼此的年度優先選秀權,建立自己心中的冠軍球隊。

三十年前,休士頓火箭用第一選秀權簽下了「大夢」Olajuwon,而芝加哥公牛則用第三選秀權簽下了麥可喬丹。

高科技競爭與球隊競爭,根本是同一個道理,比的只有一件事情:誰掌握了人才的優先選秀權?球隊簽到好球員,金冠軍戒指等於戴上一半了;高科技的競爭亦如是。

於是,企業競爭,惟比:誰掌握了人才的優先選秀權?

為何矽谷總能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建立成功的新創公司,而台灣卻不能?原因無它:因為矽谷的投資界,充分地掌握了人才的優先選秀權。

投資界不若大聯盟,優先權不由創投公會分配,而是靠投資人自己經營爭取。

投資年輕人,培養成功後,不斷地行銷其成功故事,並塑造自己(投資人)的伯樂形象,矽谷投資人拼的是:誰是青年心中的伯樂?創業菁英,第一個找誰募資?

這種投資與行銷手法,就是美國投資人幫自己爭取「人才的優先選秀權」的品牌哲學。於是乎,美國大學的第一流的人才,永遠都是畢業前,就被創投撈走了。第二流的,則是畢業後拿投資人的錢,創業去。只有第三輪的人才,畢業後,才只好去 Google,去蘋果,去其他「大公司」上班

是的,「去大公司上班」,這句在矽谷是多麼不情願的話,這句代表了:「我就是還沒能力創業」的話,在台灣,卻是父母最喜歡拿來跟親朋好友與鄰居炫耀的話:「我小孩在高科技大廠上班」,「我小孩在國外大公司上班」!

如果問這些父母,你們覺得以下的人有什麼共同點?臉書創辦人Zuckerberg與Moskovitz、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與 保羅艾倫、甲骨文創辦人 Ellison、戴爾創辦人麥可戴爾、Paypal 創辦人 Theil、Spotify 創辦人 Ek、Dropbox 創辦人 Ferdowsi、Box 創辦人 Levie、WordPress 創辦人 Mullenweg、Tumblr 創辦人 Karp、Mashable 創辦人 Cashmore、Blogger 創辦人 Williams...

他們會說:喔,這些人都是成功的創辦人。

那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都是大學沒畢業就跑去創業了。

這麼多菁英於這麼年輕時就跑去創業,純粹都是自己的創業熱血使然嗎?No,美國投資人在其中,當然扮演了推手的角色。在全球的人才戰中,矽谷創投跑得最前面;那些最頂尖的選手,在根本還沒曝光前,就因為投資人建立的品牌,而主動去找投資人,「被吸過去了」,一般企業根本沒機會競爭,這就是矽谷投資人長期建立的「人才優先選秀權」。

而台灣呢?台灣目前是這樣子的:

台灣企業:

台灣企業並不太了解「經營人才優先選秀權」這檔事,但過去三十年卻掌握了人才。原因是,許多台灣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其實都是「以製造思維為基礎、以資金為門檻」的產業。譬如蓋晶圓廠是件資金密集的事,所以當資金到位了,門檻就有了,人才也就只好來了。試問,電機電子的畢業生,有什麼選擇?有晶圓廠的公司就那麼幾間,除了去當顆螺絲釘,還有什麼選擇?

有本事自己募個一百億,蓋個晶圓廠嗎?

於是,年輕人連做夢的權力都被剝奪了,頂尖的人才乖乖地去領一年幾百萬的薪水。「領高薪」這三個字,對於我們每年畢業的頂尖人才來說,不是侮辱那是什麼?
喔,別誤會,這些企業,當然是注重人才的。他們用盡力氣,想辦法吸引這些領高薪,賣血汗,一年領個幾百萬的人才。在他們的思維中,資本、大股東是主角,人才是配角。

台灣創投:

由於台灣一直以來,創的都是資本密集的產業,因此創投很習慣諸多「運用資本創造優勢」的手法,而對於「投資人品牌經營」以及「人才優先選秀權」這些矽谷玩了許多年的策略並不熟悉。在與大企業的人才戰爭中,台灣創投一直處於劣勢。但是以前還有一招:吸引不到頂尖的青年,沒關係,吸引已經有經驗者出來創業。這招過去有效,但近年卻不容易:原因是,產業變化太快,新技術、新平台、新商業模式、新的需求,都來得太快了,年長者雖然有經驗,但卻追不上這所有的改變。

在人才戰中,台灣創投的心情,仍停留在過去,資本為主,人才為輔的狀態。再加上熟悉的產業幾乎外移完了,而對於新興的產業如軟體、網路與App的不熟悉,導致許多創投乾脆做房地產投資,買些古蹟重建,搭文創風潮又可以拿政府補助。

台灣政府與法人:

學運之後,政府明顯地開始願意聽年輕人聲音,也比較積極投入新創的輔導。但其實「政府輔導」這辭我超討厭。我接受過許許多多創業前輩的輔導;他們的栽培,造就了今天的我。可是,政府部門,跟新創之間,雙方心態與認知差異實在很大:

就新創立場,政府同仁花的預算是納稅人的錢,吃的又是鐵飯碗,這種心情,不容易體會那些放棄大廠高薪而跑出來創業的年輕人。

放眼望去,國內林立的「創新育成中心」,有多少是自負盈虧?一輩子沒自己跳下水過的「教練」,不容易教出游泳選手。

五年前,我與某資策會朋友聊天,他們團隊也是做資安的。他覺得,他們也是在創業,只是先待在資策會中。我說,創業就好比懸崖邊攀岩,我倆都在攀,但不同的是,你身上綁了安全繩,你知道你失手不會有事,而我沒有任何安全機制,我失手就是當場粉身碎骨。所以除非你把繩子解開,不然你永遠不會了解我的心情。

上週我在資策會外面巧遇這位朋友,他果然還在資策會,這 spin off 的時機,不知何時會出現?

經濟與社會的改革

一方面如張忠謀說的:「大企業轉型,幾乎不可能」,而另一方面,台灣目前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即使轉型成功,對我們的社會與經濟也幫助不大。為何呢?因為就如之前提的,這些所謂的高科技,其實是資金密集產業,而資金密集最大的問題,就是持股結構問題:整家公司,幾乎掌控在資本家手裡。各位人才請想想,如果張董都持有不到0.5%的台積電股權,青年現在進去,能夠持有什麼?嗯,能夠領高薪,我知道,但是台灣每年的頂尖人才,是可以創出許多高成長新創公司,成為經濟成長新引擎,甚至開創新的產業,他們不是要去上班領高薪的!

反觀矽谷,臉書創辦人Zuckerberg,今年剛滿三十歲,臉書市值超過台積電兩倍,而他個人持股近三成。這就是以人才為主的新創,最.大.的.好.處:財富的分配,是依稀少的人才為主,因為主角是人才,而非資金!這也是詹董所謂:「創業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

在這場革命中,政府部門中不乏思維創新、不官僚、俱使命感的許多人,一直幫助著大家。我認為,加速器、育成中心、國際接軌等,其實業界都可以做得不錯。加速新創,政府可考慮集中資源,聚焦只有政府能做的事情上。譬如:

一、在國際上塑造出台灣新創的形象,宣傳台灣政府對扶植新創的決心。例如,所有來申請國發基金40% matching fund 的國際創投,我們要求他們發個英文新聞稿,裡面提到如:「我們某某創投,很高興能夠開始與台灣國發基金合作,我們雙方將共同投資台灣新創公司,透過台灣政府,國發基金以及相關單位的幫忙,我們相信,我們在這方面的投資,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一直以來,台灣在 ___、___、以及___方面,都有傑出的成績。我們很期待透過我們的投資、經驗與人脈,將更多台灣在這多方面的技術與團隊,帶到國際舞台」。

在這方面長期經營,台灣必定能打出我們新創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好創投來投資,吸引更多大企業來找合作夥伴,找併購對象。

而類似這種事情,只有政府能做,民間永遠不能幫政府發聲。

二、法規鬆綁與改革

我們阿碼的總架構師,英國人,大學讀到一半創業,後被上市公司併購,移居美國,擁有英美雙護照,為世界級軟體架構師。第一次申請台灣工作簽證,竟然不過,我猜是因為他沒大學學歷。這種事在新創圈屢見不鮮,誠如最近商週點出:搶年輕創業家,台灣門檻卻比新加坡高4倍

一如前幾天,矽谷知名加速器 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也特別針對此議題寫文章對美政府發聲:讓其他95%優秀工程師入境。他認為,重點不在於保護就業機會或甚至培育本國人才,而是,美國要吸收的是那群最頂尖的工程師,而這群人,有95%來自美國境外。

全球搶人下所遇到的簽證問題,不只台灣有。我們市場較小,資源較少,但是我們在法規上,是否可以比大國靈活,比大國動得快,藉以塑造我們小國的優勢?

二如台灣公司法,完全以製造業與資本思維出發,出資者才能擁有股份,只出技術者,不能合法擁有股份,這麼老舊過時的法律,我們必須及早讓它脫胎換骨。

三如三方支付,這議題大家講很多了,我簡單引述范疇前輩對於這次台灣被馬雲羞辱是活該的一段:「民意代表」和政府還在等待家族金融機構的利益回饋,而阻擋「第三方支付」這種全世界早已通行的金融工具。如果這不是活該,什麼才是活該?

四如前幾天,衛福部函釋:台灣醫療機構不得於臉書或社群網站建構官方專頁,讓人覺得,政府同仁就是不願意多花時間去了解新技術,駕馭新技術,而老是撿最簡單的方法:禁止。

戰場上,開槍了

從白衫軍、到太陽花、到柯P的當選,年輕世代再再展現了在這場寧靜革命中的決心。2014年,台灣創業生態圈成形,創新政治家勝出,創業家向新政治家喊話:「網路產業不僅低汙染、高產值,彈性高、短小精悍的網路創業團隊既符合台灣的人才特質,也更能夠帶動一個城市的發展。」

最近在新創戰場上,我看到開出好槍的,首推國發會:各位台面上或許看不出來,但與創投互動頻繁的我確實看到,國發創業拔萃方案中吸引國際創投的 40% matching fund,確實有讓國內外的創投動起來,摩拳擦掌,一方面申請,一方面準備投資台灣新創!

緊接著也開槍的,是中小企業處的「2014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以及【柯P新政】市政白皮書#24:「讓台北成為創業的搖籃」!

當然,縱橫戰場的資深戰士們,今年也表現不凡:數位時代今年的AAMA台北搖籃計畫、以及台灣最大創業盛會「Meet Taipei 2014創新創業展」,AppWorks 的 Demo Day 8 以及 Demo Day 9,資策會創研所的 IDEAS Show、以及幾乎全英文,堪稱國外創投來最多的 Asia BEAT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 TaipeiiiiNNO Taiwan 的 Angel Wednesday,ALPHA Camp 的 bootcamp Demo Day 1、2、3,The Entrepreneurs Society of Taiwan 的定期 meetups,今年都熱鬧非凡!

當然,金管會今年在戰場上,也是有開槍的:櫃買中心「創櫃板」的開跑,為台灣群眾募資史,寫下了新的記錄。

新創團隊當然也常傳捷報:iFit今年兩輪募資成功,以及LIVEhouse.in募得的千萬台幣種子輪,都是心元資本的成績。POP從500與其他國外創投募得天使輪,Roam & Wander 從 TMI 與 WI Harper 募得天使輪,關鍵評論從前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布勞奇利先生(Marcus Brauchli)和媒體發展貸款基金創辦人维基尼克先生(Sasa Vucinic)募得天使輪,還有紅杉資本第一次投資台灣新創,Appier 募得六百萬美金,Gogolook 被Line併購,以及 KKBox 霸氣的一億美金融資...2014年新創戰場上,團隊們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攻勢!

戰友們,中槍了

然而這畢竟是場起義而非歡樂派對。就在一切向榮的同時,身兼天使投資人的我,也深知一些好公司正因資金困難而面臨關門的決定,創辦人將承受不小的損失。我佩服這些創辦人自己掏出可買幾棟房的資金,也為他們的損失感到心疼。

兩星期前,一位年近五十的老闆帶著二十出頭員工向創投募資,公司技術全球頂尖,但資金燒盡,該員工先把存款都借老闆。我聽了當場起立跟老闆握手,同時也想起大河馬與Brian有著一樣的故事,以及阿碼於金融風暴時,核心同事沒領薪水也不敢跟其他同事說的心情。

起義就是大家一起衝,然後看著戰友一個個中槍倒下,沒中槍不是比較厲害,是運氣比較好。這就是創業。

想到1895年乙未起義時,陸皓東被捕,受盡酷刑,仍堅決不肯供出同黨,寫道:「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

歡迎新戰友加入

若您身上也流著革命的血,若您也對創業有興趣,歡迎加入我們!例如:

一、多了解新創議題,多接觸新創媒體與部落格,我剛建立的「新創阿蘭那」將每天挑選並分享當日最重要之國內外新創新聞與文章給各位。

二、加入新創團隊。別再嚮往大公司了,加入新創吧,並記得爭取股票!

三、當個創業家

四、當創業團隊的業師(mentor)。您是 C 字輩嗎?您是資深業務、行銷、財務嗎?多根新創互動,新創團隊永遠感謝您的指導,也會給您顧問股做為回饋!

五、加入天使投資人的行列。您希望您小孩如何跟他朋友形容他父母?「我爸媽是房地產投資人」,還是「我爸媽是幫助創業家實現夢想,改變世界的天使投資人」?把握時機,現在新創界正缺天使,誠如前幾天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說的:「美國與中國很多投資案,都是由1-2機構加上10-20個天使,甚至50個以上的天使,這是未來趨勢」,以及iFit執行長陳韻如說的:一群「天使」比單一創投更理解我們的需求。

六、多參與新創跟政府間的對話。如果你了解新創面臨的問題,請多花時間讓政府了解,畢竟很多事情,只有政府能改革。

革命何時成功?

革命,不會只靠一次起義,但「新創乙未起義」意義非凡。革命何時成功?我覺得等到台灣老舊的法律終獲改革,等到菁英不再被大廠綁架,等到人才不再是資金的配襯,等到創新終於是二三十歲而非五十以上人的事,等到巷弄間父母拿來炫耀的詞不再是「我小孩在科技大廠上班」而是「我兒子在新創公司」或「我女兒是創業家」時,我們就算初步成功了。

在那之前,這將是一趟艱困的旅程,成功一半靠運氣,陣亡則隨時都有可能。不過若加入,五十年後你可以跟小孩說:台灣那時的新創乙未起義,我參與其中,讓我說個故事給你聽...

參與革命者,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Wayne


上圖:於客戶奇異 GE 資安中心外圍,維吉尼亞州首府里奇蒙旁的戰地遺跡

本文感謝 Matt Huang、Brian Yang、ErhFen 兔、Craig Chao、David Kuo、Bernard Chan 審閱。
圖片來源:zyb.hwjyw.com
 
原文出處:WAYNE 韋恩筆記 (授權轉載)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