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馮宇IF OFFICE,創業是一條不斷自我挑戰的路

LaVie行動家
2015-05-20
馮宇IF OFFICE,創業是一條不斷自我挑戰的路

定價49元,以7-11為獨家通路的《PPAPER》是台灣低單價大發量設計雜誌的濫觴,剛上市時一冊難求,它的價格、排版、內容都引起極大迴響,這本雜誌正出自馮宇之手。大學畢業後,馮宇待過自由落體、滾石唱片等知名公司,在包氏國際任職期間做了《PPAPER》,寫下重要的人生里程碑,他認為,身為平面設計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層層體驗,才能充分了解這個行業,如今自行創業的他,面對的是下一個自我挑戰的關卡。

 

先去大公司磨練個幾年,開拓眼界再來思考創業的事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的馮宇,高中時因為數理成績不好,所以選文組,但又覺得文組大部分科系很無聊,於是選填了廣告、大傳科系,最後卻上了商設系。馮宇坦言自己在繪畫術科表現上並沒有太好,在進入商設系之後,發現自己對於文字、色彩有種特別的感應,開始喜歡上平面編排,也讓他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涯規劃。

 

「剛開始找工作時,最好找一些有牌子、有名氣的公司,即使薪水低也沒關係,主要是得讓自己有機會遇到有名氣的客戶。」馮宇的第一份工作在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老闆陳俊良赫赫有名,而馮宇在此任職期間,碰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難關,「學生時代的思考方式直接運用到工作上,有相當大的落差,簡單的說,就是做不出來,連一間科技公司小小的邀請卡,只是要求典雅,我竟無法達到要求。」這碰壁經驗讓他很認真思考,學術與實務中間的落差到底為何?

 

離開自由落體之後,馮宇進入滾石唱片,開始負責西洋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唱片封面設計。當時的唱片圈還很景氣,但馮宇仍面臨到現實的殘酷,「一張唱片要推出,小至幾百大至幾千萬的預算,期間有企劃、宣傳、業務等一大堆幕後同仁,我有什麼了不起?」馮宇的作品完成後要先給企劃確認,再送到業務部門確認,「你不能有什麼堅持,除非你可以說這張唱片賣不出去,我自己買五千張。」馮宇笑著說,自己堅持的東西未必能賣錢,封面只是這個環節中的一個小幫手,唱片是否賣錢,重點還是音樂與歌手的表現,身為設計師,能在其過程中提供一點幫助,那麼就是發揮了自己的功能,「我想這就是設計師的必經之路,但通了,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隨時保持對設計產業的觀察,早一步認清現實困境

 

結束在滾石唱片的工作之後,馮宇來到了包氏國際。多數平面設計師,平常關心的可能是設計風格的趨勢、自己的作品等等,而當時的馮宇,對於「產業面」已經開始有不少觀察與見解,他與包益民共同思考到一個課題,「怎樣的出版品會有人買?當然是免費的。」恰巧碰到7-11對於推廣文化創意有興趣,雙方一拍即合,推出了《PPAPER》這本極具代表性的雜誌,「每一期的企劃、版面都花很多時間,我們想做一本能讓大家很輕鬆、沒負擔,卻能看到好設計的刊物。」從找資源開始,馮宇的工作經驗一直不只是在電腦前思考設計的細節,更多的是逐漸拉高自己的視野,看見自己人生的方向該往哪走。

 

「我是個有點情報焦慮的人,喜歡看很多東西,了解很多東西,所以在企劃發想的定位上,也不會覺得自己就是必然角色,在設計產業中,每個設計師的專業各自不同,在不同的領域中,一定會有人做得比你更好,那麼你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PPAPER》成功後,馮宇放了自己一個長假,他發現在同一個位置做一樣的事,宛如公務員的生活模式,與他的本性相去太遠,他確定自己需要充電,於是到日本生活一年,用生活的方式去觀察日本這個設計領導國家的變化,學會了日文之後,對當地情報能夠有更多深入的觀察,找到自己往下的動力。再度回到包氏國際,他發現同樣的工作已經無法吸引自己,於是,他開啟了創業之路。

 

男人接近40歲,難免都會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你的人生會走成什麼樣子,在公司裡工作是一個樣子,創業又是一條不同的路,因為我無法僵化在同一個狀況下,所以創業的確是我計畫人生的一個部分。」馮宇創業第一作,就是與7-11合作的《2535》雜誌,在自家客廳,跟妻子、學長三個人就開始編了,因為先前《PPAPER》的優秀表現,使得《2535》獲得了許多更好的機會,訪問到許多第一次在台灣雜誌中出現的知名設計師,「但雜誌市場逐漸萎縮是事實,就算寫下很多歷史紀錄,仍不能成為往前推進的動力。」以平面刊物設計聞名的馮宇,清楚剖析設計產業的發展,而他也知道,這一個個擋在前面的關卡,若是跨不過去,在這個行業中將很難繼續。

 

經營公司不能只靠創意與技術,創業者必須調整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

 

在與學長合夥的經驗中,馮宇體認到和別人一起開公司,很多事情需要透過共同決定,有時自己想做的東西就會受限。與學長拆夥後,馮宇調整接案內容比例,逐漸降低刊物設計,轉向商業設計發展,在此碰到的難題是,長期配合的客戶,並不知道馮宇會做的事其實還很多,而他也不知道新客戶在哪裡。

 

「我也常苦惱是不是該找個業務,我開公司,就是希望可以長久經營,長久經營需要的是品牌知名度的累積,現在大家都知道『馮宇』,但設計師是有生命週期的,如果要靠這個名字一直經營下去,那並不是我所期待的。」正視設計師能力的現實,馮宇很清楚創意生命短暫,時間一直往前走,而新穎的設計永遠都在下一代。

 

「我從不期待自己永遠是棒球隊中的王牌投手,以前我是投手的角色,可以提出新的概念帶領團隊往前走,但隨著年齡跟經驗的累積,轉成教練也是必須的,40歲之後,拿出來的都是老把戲了。」他清楚提出自己的定位,歲月的積累讓他對於自己生命的規劃有更深層的思考,把自己當作品牌,那未來就一直賣自己的老臉,即使是壽司之神,也不可能永遠站在第一線捏壽司。是否能夠成為大師,馮宇認為這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並依循時代調整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

 

放下身段,謙卑地面對客戶與員工

剛搬進台北敦化南路上的新辦公室,整個空間明亮但空曠,馮宇笑說還得再把它填滿一點。選擇昂貴的地段,有幾個考量,原本在舊公寓中的辦公室空間不大,且缺乏一個門面,這極有可能影響客戶對你的觀感。他希望公司能在一個較具規模的地點,儘管成本變高,但他視為必要投資。

 

對員工,他相當貼心,「也許我沒辦法給他們很高的薪水,但我給他們一把很舒服的椅子。」長時間與電腦為伍的設計師,一把好椅子是重要的,補貼薪水的方式是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就連廁所也設置免治馬桶。

 

提到用人,是否能配合團隊工作,是最重要的,「有時我也自己在人力銀行上找人,有些是慕名而來,雖然平面設計主要還是看作品,但是自愛、能夠自我管理的員工,是一個公司能否好好運作的關鍵。」目前公司有八名員工,以現階段的發展進程而言,正是他認為最適當的規模大小,開銷不會太大,且管理也不困難,他對於在公司的管理上並沒有太多制式的規定,專案採責任制分工,員工請假也不會特別刁難,希望創造出一個好的工作氣氛。

 

「目前雖然有些固定的客戶,但在創業之路上,找新客戶是最困難的。」馮宇不諱言公司從2010年開設至今,他仍在尋找讓公司能夠穩定成長的方式,台灣的市場太小,想要培養出大設計師是有困難的,以日本而言,大型企業與知名設計師的配合,可說是魚幫水、水幫魚,在台灣的市場上想要生存,平面設計絕不能只看著眼前發展,與當時專業的團隊合作是必須的,而他也採取這樣的態度。「把公司取名為 IF OFFICE,除了因為與自己的姓發音相近之外,另一個就是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有時,帶回來的案子自己也不是非常滿意,他會很謙卑的告訴員工,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為了公司的發展,請大家撐下去,還是做一下,畢竟現實與理想的拉扯永遠存在,而他也希望自己在這條人生的體驗之路上,能夠越走越明朗。

 

影響馮宇最深的東西

 

中國文物:奶奶在故宮博物院上班,所以我小時候比其他的孩子更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中國文物,正巧我的歷史成績也是最好的,我覺得設計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化涵養的累積,台灣人太喜歡日本到眼睛裡只看得到日本,其實國際上還有許多值得被觀察的趨勢,其實,中國文化才是最為有深度的,從中國文物的歷史中可以看見的文化底蘊,我想對我在設計上的思考有很多幫助,而未來我也會更常是往這方面去思考發展。

 

延伸閱讀:設計師李根在,因應資訊爆炸時代的「自媒體」創業法

 

原文、圖片出處:La Vie行動家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加入「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粉絲團,更多商務訊息等你關注。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