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網路趨勢大師凱文‧凱利:分享、互動、流動、認知!推動未來變遷的4股科技力量

凱文‧凱利
2015-06-21
網路趨勢大師凱文‧凱利:分享、互動、流動、認知!推動未來變遷的4股科技力量

SmartLinkin:美國《Wired》雜誌創刊總編輯凱文‧凱利(Kevin Kelly),是過去20年來,網路產業發展最具代表性的趨勢預言家。早在1999年,經典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就被公認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凱文•凱利在網絡文化的觀察和預言的一種隱喻,他的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則是導演華卓斯基兄弟要求主要演員必讀的三本書之一。往後,凱文‧凱利又精準預言雲端應用以及社群網路的出現。

 

在網路已經成為影響人們工作與生活最重要的力量下,凱文‧凱利對網路趨勢的觀察,非常值得一看。在今年6月,他於中國大連,以「資料智慧、跨界互聯」為主題的演講,就是他對於網路發展趨勢最新的觀察,SmartLinkin摘錄演講內容如下:

 

真的很高興來到大連。我覺得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成就,我們能在大連一起暢談軟體資訊技術的未來,那是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文化,在這個文化裡,在全世界都分享同樣的文化,無論說什麼樣的語言,無論在什麼樣的地理位置。因為這樣的文化受到技術的驅動,而技術在塑造著大家共有的財富。而這共有的財富因為帶來一場不可避免的趨勢,這是力量。

 

這樣的趨勢跟文化無關,它無論如何都會到來。我今天想跟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必然的趨勢,科技在未來二、三十年來必然的一些發展,我覺得這些發展無論是在什麼樣的語言、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之下,它都會發生。而且在世界各地無論哪些因素都會發生,因為這些是由通訊技術和晶片推動的一些基礎的東西。

 

我想講四個不同的推動力。這四股力量我覺得非常的強大,它將會影響大家未來無論做什麼,如果你是做農業的、做醫療的、做金融、媒體、化學、化工,無論你在什麼樣的行業,這四股力量都會塑造未來的技術商業,以及大家的行為、大家對東西的使用。

 

第一股力量:分享,使用權比擁有權更重要

 

第一股力量就是「分享」。無論你做什麼,那就要自問,就是說如果我們讓更多人分享是怎麼樣的呢?大家考慮一下,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公司,但是並不擁有自己的內容;阿里巴巴是最大的零售商,卻沒有自己的庫存;世界上最大住宿提供者Airbnb,它不擁有自己的房地產。為什麼呢?他們都利用了分享的經濟、分享技術。

 

在這個分享的世界裡,能獲取一個東西,能夠使用一個東西,比你擁有它更重要。因為你這種獲取權、使用權是被分享的。舉個例子,像Uber,很多人說要分享一部車比擁有一部車帶來更大的作用。我們已經有這樣的概念了,我們其實對於這個概念不陌生。同樣在媒體現在也有這樣的概念,你上傳一部電影,你不用買,你下載或者線上看,這比你直接買CD更有價值。

 

Spotify也是,你能分享這個音樂,比擁有這個音樂更有用處。你不買一本書,而是你在圖書館裡分享這本書。當然遊戲行業也是,大家分享這個遊戲而不是擁有這個遊戲,這就是叫做「隨選經濟」(On demand economy)。隨選經濟成為可能,因為你立刻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

 

「擁有經濟」裡面,你想擁有東西的前提,必須把這個東西據為己有。分享經濟則是你能分享就能用到它。比如說Uber這個模式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隨選時時讓你得到滿足。無論什麼東西,有一些人想找出來我們怎麼樣分享,通過分享來創造企業或者是創造價值。

 

我想給大家舉一個例子,Uber它是交通方面的軟體,看起來比較簡單,實際上不是。Uber利用這樣的一個想法,按需求來叫車,它會交易也變得非常容易,而且還有其他很多的方法可以讓一個產品,比如說一個汽車變成一種服務,這就是像Uber這樣子,把車變成了服務。比如說你沒有車,但是你可以定製你的路徑,或者是搭便車,在一個車裡面同時坐著好幾個人,我們可以分享一段旅程,比如說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搭便車,有很多這樣的方法。這些其實就是在分享我們的車,然後把它變成不同類型的服務。實際上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把產品變成服務,或者把服務變成產品,我們分享這些服務或者是產品,我們在分享這些產品,讓他們成為一種服務。

 

這是一些我們把它叫做網格化(grid)的公司,這些公司他們想要基於Uber來開發的一些產品,他們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夠利用Uber這樣的模式來分享,所有這些想法都會應用,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去把Uber的思維用到很多的比如說交通工具或者是旅店房間裡面,或者是其他很多事情。

 

很多人在想,我能做一些什麼,如果我去分享一種服務,讓我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我們可以去分享這個汽車嗎?是的。這是以重包的方式來製造汽車。很多人都不是專業的人士,他們是使用一些部份,然後分享製造和創新,最後製造了高速的汽車。目前全球有將近200個不同的平台,他們會去分享資金或者是分享金融,我們把它叫做「群眾募資」,這是一種創新的方式,這是一個創新的領域,因為有一些想法不需要等銀行批准給他撥款,他可以去網路上跟大家分享,分享投資,可以獲取到這種資助,這是非常棒的。

 

第二股力量:互動,不能創造互動是不完整的產品

 

第二個趨勢是互動。互動可能有幾種方式。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曾經有一種文化,我們大家都會看書。現在我們都是通過螢幕來看東西,我們變成了使用螢幕的人,變得很少去讀書了,我們是螢幕的時代。飛機上有螢幕,大廈的牆也可以變成一個巨大的螢幕,甚至我們還可以有3D的螢幕,這是一種用鐳射給我們一種3D影像,我們可以通過戴特殊的眼鏡看到,它們是非常靈活的。

 

而且我們現在還談到了,比如說像kindle這樣的電子書,未來的電子書它可能不是一頁紙,它可能會跟書的一頁紙一樣薄,不同的電子螢幕綁在一起,像一本書一樣,但是每一頁都是電子的螢幕,它改變了我們互動的方式,我們有第二塊、第三塊螢幕,我們在家看電視,我們用手機,我們還有一個pad,同時這幾個螢幕都打開,而且之間進行一個互動。

 

因此書是固化的、精確的,而且它有權威。我們現在正在創造這種新的全球,它是流動的,是雜亂的,是開放的,它是不同的,它們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感知。我們與它進行互動,我們現在用自己的身體與這些螢幕來進行互動,不光是我們再敲擊鍵盤,光是手指來進行互動。

 

在未來,當你看手機的時候,你的手機可以看你的眼睛,辨識你在看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適應你看到的,這樣你會對它做出反映,而且它能看到你的情緒,可以感知你是迷惑呢還是分心了,還是非常警覺、受到威脅等等,人們可以讓這個螢幕與情緒互動、反映,這樣的想法我們把它說到了你的注意力,你看了螢幕的哪一個部分,這個螢幕會有這種傳感,可以去跟蹤你的情緒。

 

每一個情緒在這個螢幕上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一個方式,我們和我們的設備之間進行一個互動,他們瞭解我們的動作,可以看我們是高興或者是很沮喪很鬱悶,它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方法,我們不斷提升和螢幕之間的一個互動,或者是和工具之間的一個互動,它可以是適應的。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產品或者是服務,要增加越來越多互動,以及互動的能力,這就是未來的機會,就是如何增加互動,增加你產品的互動性,因為這個可以給你增加價值。

 

第三股力量:流動,數據想要跟其他數據連結

 

第三個趨勢就是流動,資料的流動。無論是什麼產業,做你都是跟資料有關的,所有的商業都是資料的商業。無論你是做農業、做鞋子、司機,無論什麼行業都是資料的行業。

 

大數據現在很熱,那是因為大家都是在做資料行業的。客戶的資料往往跟客戶同樣寶貴,這叫做原資料,非常地強有力。你意識到這一點的話,你就能利用這個趨勢,資料想要跟其他的資料相連,如果這個資料只是束之高閣的話是沒有用的,你得把它連接起來,跟別的資料連接起來,這樣就是流動的資料,連接、流動、分享,只是把它搜集來的話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彼此連接,而且流動起來。這就叫做流動性的資料,或者說「資料流動」而非是「資料儲存」。因為儲存是靜止的,而資料流動是活躍的。

 

過往的電腦時代,不管是檔案、目錄,都是很靜止的。第二階段很有意思的是在網路上了,頁面、連接、網路。現在我們正在跨向下一個階段,不止是一個靜止頁面或者是靜止電腦上的檔案。而是以流動的方式上傳、下載,給它們貼標籤,放到雲端裡,像液體一樣不斷流動。

 

我七年以前創建這個理念,把這個資料流程關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本質上都是資料流程。你可以測量數位化,在生命當中各個面向上,把它像水流一樣不停傳輸出來,我們可以搜集,或者鼓勵人們去搜集,儘量搜集他們生活的指數。

 

第四股力量:認知,人工智慧將會成為服務而非產品

 

最後一個力量是認知,很複雜的一個詞。把智慧賦予事務,就是加上之前所提到的三種力量整合在一起,我們去認知所有的東西,我們製作所有的東西讓它有一點智慧化的意味,這就是我們讓它有認知的意味。

 

像手機就是一個例子,現在你可以跟手機對話,這只是一個初始的應用。過去一些年我調查了人工智慧的歷史,人工智慧真的是讓我印象深刻,Google有一種人工智慧,只要有圖片,軟體自己就會看圖說話,它就能夠理解這個圖片的意思,把它組織成語言,

 

他會說這裡面是什麼、發生了什麼。Google其實在訓練它的人工智慧,它現在能比人更好讀X光的照片,可以去審閱證據,可以開飛機,可能比人開的還好,還有是車,其實都可以由人工智慧進行刹車,其實它刹車比人刹車還要好,深度學習其實花了20年才成了它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有三個非常好的趨勢,使得我們技術發展非常快,到現在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人工智慧可以做醫療的診斷了,它可以比一般醫生診斷的更好。很多像第三世界的人,像非洲的人,他們可以通過手機有一個醫生,也比在本地找不到醫生好吧。

 

人工智慧不是代替人工,而是和人合作。工作者如果能夠和人工智慧機器人合作,他們會成功的,而不是說被取代。所有這些,都提示說人工智慧會成為一種服務,它不是一個產品,它是一種服務。不是說你自己做人工智慧,而是說你買人工智慧,像你買電、買網上的存儲空間等等,你可以到Google說買智力,為你完成工作需要的智力,你可以去買。因為越多了人去買這個智力,它就會越聰明。

 

我們未來因此會變成什麼樣呢?四股力量雖然很精彩,但是還是在初始階段。20年後的人,30年後的人,看今天的我們,他會說當時你們還一無所成、還在熱身呢,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以及我們面向的方向,未來20年將是最偉大的產品,在未來20年最偉大的產品還沒有出現。

 

大家一起來創造未來,發明未來吧,謝謝。

 

延伸閱讀:賈伯斯史丹佛大學演說10週年!這其實是一個偏執狂自我成長的故事

 

原文出處:ChinaByte比特網

 

嚴禁抄襲,若欲轉載,敬請註明出處「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並附上原文連結。
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Doc Searls(CC Licensed)
加入「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粉絲團,更多商務訊息等你關注。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