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若身邊有些朋友常常來抱怨,不管我怎麼給予建議,狀況似乎都不見好轉。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又會出現反覆抱怨相同的事情。 到底我該怎麼幫忙他們才好?」
這還真是個麻煩但又常見的問題。
大家身邊總有一些認識的人,是常常會來跟你抱怨他的人生大小事。
可能是老闆不公平、可能是同事不友善、可能是公婆岳父岳母不喜歡他、可能是朋友欺負他、也可能是情人或伴侶對他不好。
總而言之,好似世界上最悲慘的事情都被他們碰光了。
如果真的是命運多舛造化弄人的那種,通常你會覺得很同情,但愛抱怨的朋友往往又不是如此。
聽他們講著講著,總會讓人覺得:「如果那件事情不要這麼處理」、或是「若換個觀點看這件事」,其實結果可能大不一樣。
更傷腦筋的地方是,如果當事人抱怨完會做些改變,或是會讓自己遠離那個環境倒也罷,通常是第二天他們又默默的回到他們抱怨的環境中。
然後,過一段時間後,卻又出現相同的不平並找你倒垃圾。
這問題處理起來其實很簡單,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唯一的麻煩在於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
意思是,你有兩個選項,但這兩個選項偏偏是互斥的。
要嘛,你就當他的好朋友;要嘛,你就當他的救贖者。
遺憾的是,當好朋友你就幫不了他;當救贖者你就很難繼續是他的好朋友。
陪著他想方法,他可能會生氣;單純聽抱怨,他又一直陷在那狀況中…
但為何這兩條路不能兼容? 我打算用魯迅寫的這個故事來回答你: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作者,魯迅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連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麼!」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麵,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歎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麼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麼?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窩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麼?」
「這怎麼行?」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嘛…。」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
魯迅這篇文章,雖然大部分的導讀都是從「華人傳統的奴性」著眼,但我覺得所謂奴性,其實不過就是人不敢走出安適區的意思。這對於是不是處在實際被奴役的狀況,或許關係不大,畢竟任何人都可能會在面對改變時恐懼而退縮。當然,講的哲學一點,大部分的人思想上其實都處在「被奴役」的狀況
- 一方面羨慕別人的自由自在或是活得比自己好;可是回頭來,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也不信自己值得那樣自在的人生。
事實上,若你注意,你身邊那些勇氣足夠的人,本來就不是會經常在抱怨的一群。或許他們會發發牢騷,但發完了,總會客觀的檢視狀態並督促自己做些什麼。人的成就未必總跟才智有關,但往往跟有沒有勇氣展現執行力,並讓這決定堅持下去,有很大的關連。
我們周圍那些略有成就的人,通常在意志力、執行力、還有勇氣上面,確實是比較突出的!
但那些反覆來找我們抱怨,或覺得自己總陷入各類人際困境的人,其實是沒有什麼改變的勇氣。也因為他們沒有勇氣,需要的通常不過就是一兩句:「別胡說,這不是你造成的,你其實是很好的!」「你其實很棒,那個XXX怎麼能這樣對你!」「這些事情真是太不公平了!」「這樣的事情真的太過份了!」之類的空言安慰。
你若認真給了建議,其實有可能會戳到他們的痛處。雖然我相信大家理性建議的方法恐怕都是對的,但當事人偏偏就容易無法接受。你若堅持押著他執行,你可能扮演了「救贖者」,卻可能最後將失去這朋友。此外,因為對方往往沒有堅持到底的勇氣,對的方法最後可能帶來更不好的結果。但你若只是陪著安慰、聆聽、點頭、與認同,雖然問題始終沒解決,但對方可能才覺得你是真朋友。
對方發洩了情緒,又有力量回去面對人生了!很兩難吧? 真的~
至於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對方真的有改變的打算,方法真的還是其次。
要改變,自己先得有想解決問題的動機。並讓當事人主動去找方法,進而才會產生根本的質變…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