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我該看什麼文章,才能讓自己快速變得更好?

張國洋JOECHANG
2016-07-21
我該看什麼文章,才能讓自己快速變得更好?
圖片來源 : kaboompics
文章能改變人嗎?老實說,我還真不太相信別人的觀點可以改變任何人。小時後的偉人傳記沒改變過我,如今我寫的文章,我相信也很難改變讀著的任何一個人。
我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寫文章,雖然花很多時間寫出一些我對事情的看法與體會,但這僅僅是傳達著我自己的偏見罷了。我不期待,甚至不認為有人會因為看了這樣的東西產生甚麼實質上的改變。就算有些內容你讀了覺得頭頭是道、覺得好像體會了某些東西;但那體會搞不好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東西也說不定?

人生的道理,親身走過才會領悟

這是因為人的理解常常不是漸進性的,而是某種類似進化性質的跳躍。事情常得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要先認真對某樣事情投入、從投入回饋中反思、閱讀、學習、理解、反省,這樣辛勞的經歷一大段後,才會突然某一天開始有些心得性的東西。 非要到這時候再回頭看,你才真的對於生命或是生活產生某種新體會。
但好玩的事情是,若這時候你把體會寫出來,你會發現寫出來的東西似乎毫無特點。明明是把過程的精華濃縮出來,但看的人卻會覺得:「啊不就是個從小學就看過百遍的道理?誰不知道這些事啊?還要你說嗎。」
但認知的知道,真的是實際的知道嗎?

書,帶你見到一座山,但得自己往上爬

這或許用一個禪語來比喻非常貼切:「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沒看懂嗎?那用個我自己鮮少為人知的經驗當例子好了。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該涉獵一些金融投資時,是大概八年九年前。工作一年後回顧時,發現自己一整年居然沒存到甚麼錢,當下心下大驚,覺得日子不能如此虛度。但過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接觸與背景,連什麼股票債券定存是甚麼都搞不清楚;更別說甚麼基本面、K線圖、指標之類的東西。跑去書店翻了翻,發現很多書裡頭有著複雜的圖形與數據,但看起來如天書一般。 這大概是屬於最早連見到山時,都不懂那是山的階段。
這些書看來都很嚇人,但覺得既然已經是大人了,就該學點這方面的知識吧?所以勉強自己搬了一堆書回家,從「第一次買股票就上手」、「經濟學的第一堂課」這類基礎書開始翻起。一段時間後,在面對如K線圖、或是平均價這類東西時,大概知道是甚麼東西了,也陸續了解了甚麼EPS、淨值、年化報酬率這些術語。
等到基礎書看過後,覺得自己還沒被嚇倒,又買了其他更雜的如「期貨理論與實務」、「價量型態」、「股價趨勢技術分析」、「股市作手回憶錄」這類東西。接下來數年,則一邊實際嘗試操作一邊又學了一堆技術分析的知識、如什麼箱型整理、楔形、旗型之類的東西。當時自己覺得學了很多東西,想說該會的都會了。等日後回顧來看,其實那時候不過勉強才到達了知道「那就是山」的階段。

從略懂到真的懂,要走很長的路

但當時自己並不知道,以為自己學到很充分了;一度很自滿,還在投資網站上大放厥詞過。但實際上,學的越多卻自己反而越覺得迷糊。因為只知道背公式,只知道強記別人說的規則,反而開始走火入魔。開始花很多時間鑽研一些細節、比方說到底平均線該用幾天;畫圖時該從哪點連到哪點;常常覺得某個線連起來像這型態也像那型態。那時其實山開始看起來不是山,好像這也對好像那也對、找不到一個觀念的核心主軸;剩下的只有無限的迷網。
還好,接下來認識一位長輩。他帶著我並教了我很多東西,並教我去探索「事情的本質」。 這才發現價格是反映當下投資人對於標的物的看法,而人心的貪婪與恐懼才造就了一段一段類似的走勢。看圖、看數據的目的不是要看形狀本身,而是要去探索背後人心思惟對此的反應。型態不過是人心的載體;型態與圖形只是反映出大部分人在這時候心裡在想甚麼而已。當這道理懂後,再回頭看K線圖,再去探索的就不是形態的表象,而是形態背後的人心。這一旦理解後,才發現圖型畫的是否精確並不重要,資金的控管、停損停利、還有心態性的調整才是最關鍵的。
這東西體悟後,突然心態就海闊天空起來。
形狀是否完美不重要了、哪一點連到哪一點也不重要了、預測也不再重要、知識的細節也不再重要,相反的,知識背後的精神與含意才是最關鍵的。 能掌握住核心精神的話,用甚麼方法都一樣的。 於是看山終於又是山,而不再是迷濛不清。 回顧這某一段路,才會知道自己過去有多無知、也才會知道自己還有多大的進步空間、更因此知道學習的核心該放在哪裡。 東西學多了,人反而謙虛低調了。

自己摸索,也要向外看,避免盲點

專案管理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一樣的。
一開始接觸如甘特圖或是一些技術性的東西時,必定會被那複雜的顏色、作業桿、實線或虛線的連接線嚇傻。對從來沒接觸的人而言,這些複雜的圖形恐怕根本看不懂。這是連山都看不懂的階段。
等開始學會一點東西後,會開始知道桿代表甚麼含意、某條線代表甚麼含意、某個數值(如EV 或是TT)又代表甚麼含意。但這階段,也僅僅只是學會了表面,只是知道了最基本知識性的東西。 看了數字,知道工作要花五天;看了數字,知道我們有八天的緩衝。這是第一次看山是山的階段。

(學了很多東西,會讓人有種覺得自己已經掌握關鍵的虛幻感。但這些其實都還只是表面知識)
但這時候其實會的都還只是最基礎,連核心的邊都還沒摸到呢。人如果不在此自滿,接下來將會得開始面對一長串見山不是山的日子。
會開始覺得,明明學會了基本技巧,怎麼案子還是有問題? 或是會花很多時間排出一個過分優化的時程表,但是不理解那樣過度的優化其實在案子一開始後馬上會崩潰。 再不然,可能忽略報表與圖形只是協助我們理解目前發生了甚麼事情,問題的預防或是排解還是得靠自己的執行力。 也可能,並不知道怎麼把學會的技術與工具轉化成自己整合專案團隊的助力;而只是變成工具或是技術的奴隸。

(為何? 因為這些個別知識其實不過只是排程知識的一塊,你還必須要整合起來)
有人撐不過去,會在此宣稱管理知識或是技術無用。 會認為就算學這些,事情還是朦朦朧朧、還是無法掌握。 所以你恐怕時而不時就會聽到有人宣稱:「計畫趕不上變化,隨機應變就好。」 或是有人告訴你:「管理只會僵化大家的反應力。」等等的看法。 但這往往並非方法本身不對、也不是事物本質就是朦朧難解的,而在於很多人或許還在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就倉促的下了結論。 在還沒能掌握事情的本質與核心下,才會覺得事情各自獨立而難以整合成一致的概念。
但若這時候願意咬著牙繼續思索下去,有一天一旦在思維上能有突破後。 你將會開始理解每個數值、每個圖型、每個報表背後其實都代表一段故事與人心的反應。

(知識只是讓我們解決問題。 學到東西要能夠在對的方面應用與協助,那才有用。 排程知識的關鍵不是圖表、而是提升自己在處理上圖這些事情的能力。)
換句話說,數值、作業感、文字、報表的本質終究還是專案上的人。它們是間接的對我們揭露了專案狀態、人員反應、士氣、甚至可能的風險與問題。 當你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當你理解你怎麼透過數字與圖形解讀人心時。你會開始了解管理的「真正精神」在哪裡,也會開始理解更多不是表格跟圖形能呈現的東西的重要性。 最後,到了見山又是山的階段後,就算不使用所有基礎技巧,你或許也能讓事情順利進行。到了這階段,技術與知識將變成你規劃與決策的底層。 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你有了意念、工具或技術無意識的來支援這些想法。 這時候自然價值就能彰顯了!
但重點是,你要過這一階段才行。 而且到這一階段是沒有任何速成的辦法;腳踏實地的自己走過,恐怕才是唯一能開拓捷徑的辦法。
而一旦體會過一次後,這樣的概念你將可以應用在任何層面的專業上。
打籃球也或許是一例。 你要先培養了足夠的基礎,跟團隊培養出戰略默契,你才開始具備解讀別人企圖的能力。 到最後,別人手一動你就知道人家要幹嘛。到時候因為一切都成為本能與習慣時,你出手就能毫不思考的做出最應該要的動作。敵手不再讓你困惑,球場也不再讓你無助。

心存投機、輕易自滿,學不到精髓

這或許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謂的後發先至,制敵於先機。
若你是投機客,這時候一張線圖你可以看出群眾心態。
你若是PM,一份進度報告你可以猜出發生甚麼事情、而問題又可能在哪裡。
你是籃球選手,一個眼神、你就可以猜出對方想攻哪裡。
你是資深編劇,一個文字片段你就能猜出故事架構與觀眾的反應。
你是市場人員,一張業績報表你或許就可以猜出消費者心態。
我相信人生任何一件事物,恐怕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從一開始字面含意的領會,到認真了解後覺得似是而非的矛盾,到最後可以直達本質的透徹。唯一的問題僅在於,不走到最後,你其實不知道自己現在到底在哪個過程中。
但很可惜的是。 我看很多人,在前面階段就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學會了表面知識之後就可以停止了、或才學了表面知識就認為那是無用的、甚至僅僅學了表面知識,就開始想找出捷徑。
當然有些本質性的天才可以學些皮毛就能自發性的應用,但是大部分的你我恐怕都不屬這類型。 所以不要太早下結論,或許就是我們這種非天才的人該常常自我提醒的一種處事心態了。
好吧,我把我的經驗與感想分享出來了。但也如同我前面講過的,我還真不相信文章可以改變誰,別人的經歷終究很難讓他人感同身受,所以很可能看著文章的你並不願意把自己跟我歸在同一類中也說不定。
但是如此,我還是想白費唇舌一下。建議大家別想著找捷徑、別過早否定任何事情。如果你願意多學些東西、願意多承擔一些責任、願意不斷找尋自我成長的可能性,機會是會出來的。機會真的會出來的。 有些事情或許一開始看不出樂趣,但樂趣可以在自我成長中逐步發現。若你永遠都遠遠的看著別人做時,樂趣當然不會產生。只要你願意跨出自己的圍牆,多一些感性與投入,或許終究有一天,人生會帶來不同的感動的。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大人學」授權轉載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