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時常有人問我們他該選哪個產業?
但老實說,這問題我實在沒有答案。 一來我不是他,我沒辦法幫別人的人生做選擇。 二來,產業前景很難有100%看準的把握。 尤其我們在【
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這本書中有提到,這十年來產業變化越來越快,幾年前看起來還不錯的產業,可能因為技術進步或是跨領域競爭者的進入,一下就變得沒那麼好。 所以我們在很多文章中其實都建議大家不要把「選產業」的重要性過度放大。
可是不要選產業,我卻建議你該好好選個「環境」。 因為我覺得,環境其實比產業對人的影響是來的更為重要。 這有兩個面向:
面向1:環境決定你成為甚麼人
我們這些年,因為管理顧問的工作以及在企業講課的緣故,去過各類不同的公司。 從保守的傳產、營建工程、軟體、電信、金融、文創、媒體產業、以及高科技產業我們都繞過一圈。 不敢說因此有對各產業有很深的認識,但這樣到處跑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發現【不同公司的文化,會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做事風格】。
就算是同樣產業的公司,都會因為不同公司的文化而產生完全兩樣的人員思維。 這也是為何我會覺得環境重於產業的原因。
所謂不一樣的思維,不單單反映在做事方式上、更反映在思考跟態度上。
像我們課程都是互動或是案例研討,就常常會發現,如果一個組織會在某個點上卡住,常常是一群人通通卡住。 比方說,如果一個組織非常自由,整體風氣非常開明,所有員工想法都會很自由但也很容易發散。 但如果一個組織只是被動聽老闆指揮,那你會發現整群人都甚麼也不動的只是被動等待指令。
這倒不是哪個好或哪個壞的問題,畢竟不同公司會採取特定文化往往有其沿革的歷史背景,也通常有其不得不為的考量。 但關鍵是,在這組織中所有人都會變得越來越類似。 而且是以一種大家毫無意識、逐步同化的方式在發生。 事實上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不習慣這樣組織文化的人,自己會「因為個人因素」而默默離開;而剩下的人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像了。
所以我其實覺得,當你進入一個組織之後,你其實先不用對於工作內容想太多,反而應該優先觀察自己對公司整體文化的觀點。 如果你不喜歡某類的文化,你其實應該盡快從那邊離開,而不是在那裏忍耐下去。 你以為自己不會被同化,但其實你會。 你以為自己不會改變,但其實你會。 就算你抱怨痛苦的忍耐到最後,你其實最終還是會變成那些你不喜歡的人。 畢竟我們都是看著自己的主管學習當主管。 所以當你在那樣的環境待了幾年,你其實最終就會變成類似你主管那樣的人。
如果你第一天不喜歡他、不喜歡他的行事風格跟價值觀,你就不應該待在那邊;不然就只是放任自己變成那個你一開始就討厭的人。 而這轉變是無法避免、是註定會發生的。
面向2:不是每個環境,你都能被看見
另一個環境比產業還重要的原因,在於就算是同一個職位在不同公司的【知覺價值】還是有所差異。
同樣你會特定技術,A公司可能很重視,但在B公司搞不好就還好。 你說:「同產業的公司也會有差嗎?」 當然會。 除非你會的東西剛好是對方最核心的技術,那或許同產業的每間公司都很重視。 可是若你會的如果是稍微沒有這麼直接與關鍵技術連動的技能,狀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比方說同樣是銀行業,有的銀行很重視網路服務,有的較重視臨櫃。 所以若同樣是軟體開發的專才,在這兩間公司的重視程度、出頭機會、參與案子的規模恐怕也都不會相同。 再一個例子,同樣是製造業,雖然產品都需要包裝設計。 但並不是每間公司都對美感有相同的重視,所以你若是厲害的美術人員,也同樣可能在不同環境會面臨不同的重視程度。 專案管理也是個好例子,並不是每間公司都重視管理能力,所以你很厲害不表示你的公司會認可你的技能。
也因此,這裡有個關鍵原則:你該待在能產生價值的地方,如此你的能力才會被看到!
換言之,你若很年輕,你該優先選一個你的能力被需要、而且你能做出價值的地方。 一來你會有很多表現機會,比較容易突出。 二來因為你會被需要、被重視,也容易參與有趣、好玩、又重要的工作內容。 三來你也會因為以上兩點,而較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這會讓你處在一個正向循環的狀況,你也就比較容易比同年齡的朋友更容易走入「爆發性成長」的狀況。
如果這公司文化又不錯,那你沒幾年就能達到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總結
所以,與其選產業,不如選環境。 一個你能認可的環境,將能透過環境的正向影響讓你跟著提升自己的思考層級。 而一個你能發光發熱的環境,也讓自己較容易被看到,並進而產生價值。 這樣才能讓自己很快地踏上職場正循環,而不是成為每天抱怨的小魯蛇。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