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閃耀獨一無二的你》好的溝通,就像是一支雙人舞

龐傑斯
2016-09-25
閃耀獨一無二的你》好的溝通,就像是一支雙人舞
圖片來源 : habanera
我的客戶準備演講或簡報時,我常聽到他們說:「對著一群人講話好難」、「我比較擅長一對一」、「感覺完全不一樣」。他們怕自己傳達的訊息沒被聽見或沒被理解,擔心觀眾無法像一對一溝通那樣給予回應,但事實上,我相信我們每次的溝通一定都會獲得某種回饋。我們從觀眾那裡接收到不同線索,判斷接下來應該如何互動。唯一限制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點,以及我們是否充分掌握每次交流的基本溝通動態。範疇改變時,我們會感到焦慮、緊張,甚至不知所措。
對一大群人演講、面對鏡頭,或是和一群人溝通時,對方會有回饋,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反應。回饋是什麼樣子呢?有時是直接的,例如眼神飄走、微笑或頻頻點頭。觀眾的肢體語言會顯示,他們和我們說的題材以及我們本人之間產生了連結,或是缺乏連結。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否被吸引,還是分心、覺得無聊,也可以看出他們是否重視我們說的內容,但這一切都需要特別留意才會發現。 
有時,回饋不是立即顯而易見,但會漸漸變得明顯。那種回饋會在「行動號召」(你期望的結果)是否達成時出現,是一翻兩瞪眼的「是」或「否」。例如,你怎麼知道約會的對象是否喜歡你?那要看他是否願意和你繼續約會。你怎麼知道評審團是否喜歡你的演講?他們會發問、尋求更多的資訊,或是在會後找你互動。你怎麼知道你的推銷有沒有成功?要看對方是否下訂單。在這些溝通動態中,無論是一對一或一對多情況,交流或推銷之後可能會出現行動,也可能不會,這些結果就是一種回饋。 
別人的回饋有兩種:(1)臉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我們從觀眾直覺感應到的情緒;(2)透過交流產生的結果。這些回饋可以幫我們加強溝通技巧。如果銷售成交,下次我們可能會用同一套說詞推銷。如果沒成交,我們自然會想嘗試其他方法。針對這點,很有趣但困難的是,我們怎麼知道要改成什麼樣子? 
我們很常自己認定:「他不聽我說」、「我的說法不夠積極」或「我忘了描述某些特質」。如果我們不自己揣測,而是直接請對方回饋呢?想想看,對話可能改變的方式。例如,後續的對話可能像這樣:「某某客戶您好,我注意到我做完簡報以後,您沒有下單,可以請問為什麼嗎?」潛在客戶可能回答:「我沒買是因為我不喜歡。」聽起來是很直接的回饋。 
客戶不喜歡產品,但他喜歡我們嗎?也許吧,雖然我們沒有直接那樣問,但是聽到客戶說不喜歡,我們很常直接認為是不喜歡自己。這種推論導致我們說話時,會自動把對方每個表情、肢體動作以及各種形式的回饋解讀成「我喜歡你」或「我不喜歡你」。這種情況,說話者和產品被綁在一起,你以為觀眾不喜歡產品,也不喜歡自己。 
我們換個觀點,把說話者和產品或服務分開看,我們現在把產品或服務稱為「機會」。如果你是這個機會的代言人或品牌代表,你的責任就是展示這個機會,你的任務是把這個機會的價值和客戶的需求及欲望連在一起。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說你就是這個機會的專家,你是以專家的身分和別人分享你對這個機會的了解。 
這樣分解後,我們就能更清楚地區分我們想要建立連結的動機、機會本身的價值以及我們的專業。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我們簡報或推銷的方式不對嗎?不見得。 
有時候,我們想改進,卻鎖定錯誤的目標,例如認為問題出在說話者本身。「我(業務員、代言人或品牌代表)的溝通無效,問題肯定是我。」部分可能是真的,但是身為講者,我們只是整體溝通的一部分,我們很常忽略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部分: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傾聽者。為什麼我要這樣區分?這和我們表達的方式有直接關係。 
當我們只把自己視為講者,聚焦的重點有限,我們只根據一半的故事「改進」我們表現的方法,只能改變表面。
這種推論會導致我們妄自菲薄,我常聽到學員說:「我的吸引力不夠」、「我不夠有趣」或「我需要更有親和力」。無論他們怎麼說,結論總是:「請幫助我。」其實,我能做的只是協助你幫助自己。 
重點其實不是想辦法變得更親切、更有趣或是更有吸引力,而是想辦法創造或了解,在哪種範疇下可以讓你變得最親切、最有趣、最吸引人。當我們一心只想著「我需要變得⋯⋯」時,我們會尋找短期、膚淺的解決方法,難以持久。 尤其當我們拿自己跟成功人士相比,更容易變成那樣。我們覺得那個成功人士「自信又迷人」,總是能成功追走美女,他真的很厲害。但那不表示你應該想辦法變得跟他一樣。
想要變成更好的溝通者,需要先成為更好的傾聽者。在溝通的動態中,我們同時是說話者,也是接收者。我們往往只注意溝通的一個面向表達者。這就是為什麼學習外在溝通的技巧(例如如何展現幽默或迷人的樣子),而沒有充分深入內在的世界,只能達成有限的交流。記得,溝通必須由內而外。無論在什麼樣的情境,在溝通的循環中真實呈現、打動對方時,最能展現個人魅力。
這裡我們更深入地討論溝通的循環。身為表達者,你傳達訊息給接收者。於是,接收者給你回饋。影響交流品質的則是干擾(潛在阻礙或令人分心的事物)和範疇(交流情境與觀眾特質)。這些元素是各種溝通動態的核心,無論是一對一對話或是面對群體簡報。以下是群體動態的例子:抗癌成功的乳癌患者(表達者)對著兩百位醫生(接收者)做九十分鐘的主題演講(範疇),談面對這類癌症病患的最佳方法(訊息)。這些元素都是事先成立的,回饋則會在交流中出現。
如何變成更好的聆聽者,在溝通的循環中展現魅力?我們之前稍微提過,現在讓我們深入地探索這個主題。我覺得要透過兩種行為:(1)積極聆聽,(2)創造特點。

「積極聆聽」與「創造特點」 

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就是對觀眾重複、反映你收到的回饋。例如,老闆要求團隊週末都要加班,你的同事覺得很不滿,他說:「氣死我了!週六還要上班真的很不公平。」這時積極的聆聽者就會回:「要放棄週末計畫或私人時間來趕這個案子很氣人,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在這個例子中,聆聽者複述一次他詮釋後的回饋,同時表達自己也感同身受。
在積極聆聽的技巧中,「肯定」(validation)是非常實用的工具,那也讓原本的接收者(現在變成表達者)提出互惠的回饋,可以進一步說明原先的反應。在上面的例子中,你可能會繼續回應:「我完全理解你的感覺,我也很生氣,不過加班把東西趕完還是有成就感的。」你可以看出這個對話正在持續,雙方有意見交流,不是發洩完「氣死我了!」就停止了。
當有衝突或誤解時,積極傾聽的技巧也可以幫忙減少傷害。同樣地,積極聆聽也可以幫助表達者簡報,例如,「上次我談這個議題時,有些混淆不清楚,所以這次我想分享這個圖,等我解釋完後,我會留點時間給大家發問。」這裡,表達者聆聽他上次的觀眾,提出一些澄清。另一個例子,明星有時候會提起最近工作專案的幕後花絮,因為粉絲都愛聽這種故事。他怎麼會知道粉絲喜歡呢?也是從之前的回饋中得知的。
你可以想出其他你見過或經歷過的其他例子嗎?
運用積極聆聽改善溝通的另一個方法,是創造明確的區分(creating distinctions)。仔細深入聆聽觀眾的回饋,根據回饋釐清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沒有解釋清楚的概念。這會需要尊重、描述性的語言和耐心。表達者必須夠謙虛,知道他說的話可能需要進一步解釋。所以,他選擇以更簡明清楚的細節來描述他的說法。表達者也應該如實接收觀眾的反應(觀眾可能是提出問題或需要釐清),不要只是想著為自己辯解,或認定對方覺得你講得很糟。別讓自尊心成為阻礙。
還沒被解釋的問題可能隱藏在回饋中,所以表達者必須仔細聆聽對方的弦外之音,或直覺地感受對方的意思。例如,在職場上,表達者(主管)可能收到接收者(員工)的回應:「你要求我們做的事情不可能完成。」這個回應代表什麼?接收者可能感到畏懼、擔憂或覺得壓力很大。這時主管不該直覺認為員工在逃避工作。主管如果想更有效地溝通,應該進一步問。例如,他可以說:「我知道這個任務乍看很難,所以我會提供一些支援,你需要什麼?」這樣溝通就可以持續下去。
我們提出的問題中也需要有明確的區分。前面的例子中,業務向潛在客戶尋求回饋時,說:「為什麼您不喜歡我們的產品?」但這個問題其實有更好的問法:「您還想知道這個產品的哪些實用資訊?我可以提供給您。」或是「您覺得我們該怎麼做,可以讓產品更實用?我會回去向主管報告。」多一步的回應,就是為了培養信任。這種進一步探詢的方法不僅可以用在業務上,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一樣有效。想想,如果夫妻吵架時,有一方說:「你覺得我該怎麼做,可以讓現況及未來更好?」
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深入探討在溝通中積極聆聽和創造明確區分的技巧。

絕佳的溝通,就像跳一支雙人舞

我很幸運,曾經有機會重複採訪一些明星,多次採訪的對象都非常親切,對於媒體的採訪需求,總是很樂意配合,他們都很重視觀眾。我接下來要提的這位藝人也是如此,她曾獲得奧斯卡獎、艾美獎、葛來美獎、東尼獎的肯定。你可能以為這種得獎無數的名人很難採訪到,但她沒有架子,似乎真心熱愛演藝工作。至少,她給我那樣的印象。
無論是在舞台上、劇組現場或是一對一受訪,她都知道如何牽動觀眾,也知道如何牽動採訪者,讓互動創造出最大的效果。有時採訪者是順著現場的氣氛採訪,不見得在意採訪本身的效果如何。我的那次採訪完全不是那樣,那位明星總是全力從我這邊得到最好的回饋,帶給我和觀眾們更精彩的內容。
有一次採訪,她在鏡頭前把我拉過去,用很可愛的方式拿我的髮型開玩笑。我先說明一下當時現場的情況,通常我坐在攝影機旁邊,也就是明星的對面,我自己不入鏡,但這一次她把我拉向前說:「大家可能很好奇我在跟誰說話,就是這個頭髮直到都豎起來的傢伙,我不是在自言自語喔!他躲在鏡頭外可能是因為髮型的關係。」當下真的很好笑,我自己也嚇一跳,大笑出來,繼續跟她開玩笑,我們就這樣一直交換表達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每次採訪她,我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渾然天成的魅力——慧黠、投入又真誠。她就是琥碧.戈柏(WhoopiGoldberg)。
採訪琥碧.戈柏的經驗可說是溝通循環的絕佳實例,雙方都提出回饋,共同讓交流變得更豐富。那種採訪不像網球賽,用問題發球,再以答案回擊,接著又發出問題,再回以答案。那種採訪比較像雙人舞,兩人一起在舞池裡流暢地移動。我覺得舞蹈是描述這種溝通循環的最佳比喻。
在溝通循環中巧妙運用回饋的另一個例子是護士芭柏(Nurse Barb),她是專業護理師、產品代言人、美國地方電視台的名人。我一開始是以媒體教練的身分指導她,教她如何面對採訪。後來我幫她設計個人品牌形象,我和事業伙伴艾朵拉運用芭柏面對鏡頭與經營線上內容的能力,開始把她塑造成藥廠和成藥的品牌代言人。
身為婦女保健方面的專業護理師,她就像先天的偵探,對任何動態都相當敏銳。她的工作是找出可能有害健康的來源。病患求診時,她都會詢問病患的狀況,以積極聆聽者的角色深入探查,時時肯定病患的經歷。例如,「我知道那壓力一定很大,你很擔心⋯⋯」接著又說「聽起來,你的意思是說⋯⋯」這樣做也幫她創造出明確的區分。當病患表達自己很痛,她會接著問是疼痛、酸痛、漲痛、刺痛,還是像刀割的感覺。
 芭柏逐漸培養出這種積極聆聽及創造明確區分的能力,讓她變成優秀的演講者,也幫她在鏡頭前變成充滿魅力的品牌代言人。她給人的感覺友善、親切又博學。同樣地,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像偵探的特質,可以幫我們加強積極聆聽的技巧。
在溝通循環中跳一支出色的雙人舞,可以幫我們的魅力加分,琥碧.戈柏巧妙地切換表達者與接收者的角色,用機智的幽默感吸引觀眾。護士芭柏則是用積極聆聽的技巧,加上創造明確區分的能力,幫她展現助人及關懷的本質。
在溝通循環中,表達與接收者之間的交流以及積極聆聽,是展現魅力的必要條件,為什麼?因為,這些技巧幫助我們放開自己、敞開心胸,不再被「該怎樣表達」等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本文摘錄自《閃耀獨一無二的你》第12章)
 
書籍介紹
作者:龐傑斯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龐傑斯
龐傑斯是美國媒體公司 Media 2x3 的共同創辦人,身兼溝通顧問、教練、媒體企業家、演講者等多項身分,二十多年來,他與無數的好萊塢明星、節目主持人、企業代言人合作。他負責為各領域的人才管理媒體曝光機會、企業合作和演講活動,也指導創意界的管理高層、TED x 講者,以及迪士尼、HGTV、ABC等知名娛樂媒體的名人與演藝人員。
傑斯獨創「A元素」(The A Factor),指導每個人發揮明星特質,展現最真實、最好的自我。他曾在幕後與無數明星及主持人合作,結合在E! Entertainment、TV Guide Channel等媒體的多年實務經驗以及新域網(Newfield Network)的教練訓練,在好萊塢內外培養素人明星。
傑斯與AsiaWorks亞洲行培訓顧問公司合作,在世界各地分享他的體驗式學習。他住在洛杉磯,工作足跡遍及全美各地及亞洲。
 
延伸閱讀

培養說話的魅力,先改掉這5種「溝通病」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