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天天能做的大腦「抗老操」》養成5個小習慣,記得牢、學得快

SmartM/盧俐妤
2016-09-30
天天能做的大腦「抗老操」》養成5個小習慣,記得牢、學得快
圖片來源 : Unsplash
不論是學習新技術,或是去培養第三外語,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近2/3的美國員工在工作之餘,同時還參加進修課程或額外培訓,為職涯做充分準備。
「活到老學到老」是充實人生的不二法門,但在離開學生時期後,是否會漸漸覺得大腦不如以前靈活、記憶力開始衰退,吸收知識的效果與從前相差甚遠?科學研究證實透過以下這五種方法,有助於活化大腦增強記憶,讓學習事半功倍。

一、當別人的小老師

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的報告指出,透過教導他人,能夠加強學習與記憶力。因為在準備如何教導別人的時候,自己會試著去抓出重點,也會尋求較有組織性的策略,讓他人更容易理解。而透過這樣的教學互動,原本不熟悉的地方可以藉由互相討論來加強印象,或是把原先的方法提升成更能靈活運用的技巧,讓做事更有效率。

二、50分鐘/10分鐘的學習法則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學術研究專家Ellen Dunn表示,學習新事物時最好控制在每次30到50分鐘為限。如果少於30分會不夠充裕時間去理解,多於50分又會讓腦袋一下塞入太多資訊。他建議,培養適量且持續性的複習習慣,也要記得休息個5到10分鐘再進入下一階段的練習,會比一次大量學習的效果好。此外,處理較艱澀的概念時,可以做個便於攜帶的筆記或小卡,在零碎的空暇時間隨時溫習,累積起來的時間利用也相當可觀。

三、培養親手做筆記的習慣

現在科技產品相當普及,人們變得習慣以電腦或手機做筆記,但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手抄筆記,使用電腦的人在處理概念性的問題上表現較差。他們指出,學生透過手抄筆記更能專注聽課,也會把老師所說的內容重組後,整理成有系統的文字,因此吸收的程度也較高;而利用電腦謄寫的人偏向逐字打下聽到的資訊,導致事後複習時變得不容易理解。另外在聽講時,也會經常受到網路上的其他通知所干擾,容易分心。

四、要有區間的做複習

學習最重要的是時常溫習,但究竟應該要過多久再做複習才是最好的?The New York Times的Benedict Carey形容學習就像為草坪澆水,比起每週只灌溉一次、一次長達90分鐘,如果平均分成三次灌溉、但每次只要30分鐘,可以讓記憶力更加茁壯。
雖然這聽起來有違常理,不過在初次習得新知識後,最好別馬上急著複習。至少過個一兩天、甚至更長時間再來接觸,這有助於大腦發射更強的訊號來活化記憶力,這樣知識的保鮮期才能拉長。

五、給大腦停機時間

相信大家都聽過睡眠學習法吧?《心理科學》先前發表一篇研究,分別找來兩組法國籍的受試者,教導他們把16個法文單字轉換成斯瓦希里語(一種非洲語言)。實驗分為兩個受試期,「清醒組」的一次是在白天、另一次在晚上,但都在同一天舉行;「睡眠組」則是一次在晚上、另一次挪到隔天早上測試。結果證實,「清醒組」平均只能記住7.5個單字,但「睡眠組」卻能記得10個左右。
睡眠有助於大腦形成長期記憶,《心理科學》建議,在兩個學習區間中做適當的休息,會比重複做單一練習來得好。有個小憩空檔,能夠讓大腦一直維持在最佳狀態,發揮最大的學習成效。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