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曾以音樂作品榮獲葛來美獎,也曾以演技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他對天分、努力、技能和成就有獨特的見解。他曾說:「我從來不覺得我特別有天分,我最擅長的是近乎強迫症的職業道德。」
在史密斯眼中,成就主要是堅持到底。有人請他說明他在演藝圈崛起的原因,他說:「我覺得我唯一與眾不同的,是我不怕死在跑步機上。總之,我一定撐得比別人還久。你可能比我有天分、比我聰明、比我性感,甚至樣樣都比我強,但是我們要是一起站上跑步機比賽,只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不是你先下跑步機,就是我跑到死為止,就那麼簡單!」
1940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想到同樣的點子。為了了解「健康男性的特質,幫助大家過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他們找來130位大二學生,要求他們在跑步機上跑五分鐘。他們把跑步機的坡度調得特別陡,速度也調得很快。參與者平均只能在跑步機上停留四分鐘,有些人甚至只能停留一分半。
跑步機測試故意被設計得很難,讓參與者不僅身體的負荷很大,心理上的壓力也很大。研究人員先衡量跑步結果,接著再按照基準體適能做調整,評估受試者的「耐力和意志力」。哈佛研究人員知道,賣力跑步不僅和有氧代謝力及肌力有關,也和「受試者激勵自己的意願,或忍受不了辛苦而放棄的傾向有關」。
數十年後,精神科醫生喬治.斐伊能(George Vaillant)追蹤當初參與跑步機測試的年輕人。這些人都已經六十幾歲,大學畢業後,研究人員每兩年就會追蹤聯繫他們,每位受試者在哈佛都有一個塞滿問卷、通信內容、深度訪談筆記的個人檔案夾。例如,研究人員記錄了每個人的收入、職業發展、請病假天數、社交活動、自我評估的工作和婚姻滿意度、精神科就診紀錄,或是否服用過鎮靜劑等情緒改變藥物。所有資訊都納入他們成年後的心理調適評估。
研究人員發現,他們二十歲做的跑步機測試結果,對於成年後的心理調適狀況,居然是非常可靠的預測指標。斐伊能和他的團隊以為,待在跑步機上的時間,跟這些人年輕時的身體健康程度有關,所以表示年輕時的身體健康程度,可以預測後來的心理健康狀況。不過,他們發現按照基準體適能調整後,對於「跑步機停留時間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影響並不大」。
換句話說,威爾.史密斯確實說出了重點,在人生這場漫長的馬拉松,努力是極大的關鍵。
我最近問斐伊能:「換成是你的話,你會在跑步機上待多久?」我這樣問,是因為我覺得斐伊能本身就是恆毅力的典範。他在職涯之初,剛結束住院醫師的實習時,發現了跑步機測試的研究資料以及當時蒐集到的受試者資訊。那項研究就像接力賽一樣,代代相傳,從一個研究團隊交給下一個研究團隊,大家對那項研究的興致愈來愈低,直到交棒到斐伊能的手中。
斐伊能重振了研究動力,他用郵件和電話重新和受試者聯繫上。此外,他還親自到世界各地訪問他們。斐伊能現在八十幾歲了,比原始研究的多數受試者還要長壽。他正在寫第四本書,內容就是探討這個有史以來歷時最久的人類發展研究。
聽到我問他在跑步機上的耐力會如何,斐伊能回答:「喔,我其實不是很有毅力。我在飛機上玩填字遊戲時,稍微想不出來,就會偷看答案。」
所以玩填字遊戲時,他的恆毅力不太高。
「家裡要是有東西壞掉,我都是找我老婆,她會去處理。」
「所以你覺得你不是恆毅力很高的人。」我問道。
「那個哈佛研究之所以能夠延續,是因為我不斷的堅持下去,那是我長久以來唯一關注的焦點,因為那個研究令我深深著迷。世界上找不到比觀察人類成長更有趣的事了。」
停頓片刻之後,斐伊能開始回憶他在大學預備學校裡的往事。他是田徑校隊的一員,參加撐桿跳比賽。為了進步,他和其他的選手會練習引體向上,他稱為「下巴練習」,因為引體向上時,要把下巴撐過單槓上方才能鬆手,再重複同樣的動作把身體往上撐。
「我可以做最多次下巴練習,比隊上其他人都多,不是因為我很有運動細胞,是因為我平常就做很多,我一直在練習。」
80%的成就靠持續上場
有人請作品豐富的編劇兼導演伍迪.艾倫給年輕藝術家一些意見,他說:「我的看法是,一個人實際完成一部戲劇或小說以後,距離製作或出版就不遠了,而不是像絕大多數的人告訴我,他們想要創作,卻連提筆都做不到,從來沒寫過一本書或劇本。」或者,套用伍迪.艾倫更犀利的說法:「人生中80%的成功是靠『上場』(showing up)。」
1980年代,老布希和前紐約州長庫默(Mario Cuomo)經常在演講中提起這句話,讓這句話變成了流行語。所以,即使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領袖在很多事上都有歧見,說到堅持到底的重要性,他們倒是很有共識。
我告訴斐伊能,如果1940年我是哈佛研究團隊的一員,我會提出一個建議:讓那些年輕人選擇隔天還要不要再來測驗一次。我猜有些人可能會再來測一次,看自己的成績會不會進步,有些人則是對第一次成績已經很滿意。也許有些人還
會問研究人員,是否知道什麼身體或心理方面的技巧,可以幫他們在跑步機上停留久一點。也許這些人還會想測第三次、第四次也說不定。接著,我會根據他們自願重測的次數來計算恆毅力分數。
停留在跑步機上的時間,確實和我們身體不適時依然堅持下去的程度有關。但是留在跑步機上是一回事,隔天再回來,想要再測一次,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我覺得那更能反映出恆毅力的高低。因為你要是隔天不回來,選擇永遠抽離,努力就馬上歸零。因此,你的技能不會再進步,同時,你的技能也不會再產生任何後續的成就。
跑步機其實是很貼切的比喻。根據估計,大約40%購買運動器材的人,使用器材的次數不如原先預期。每次運動時,我們鞭策自己的程度當然很重要,但我覺得完全放棄運動,才是進步更大的阻礙。任何教練或運動員都會告訴你,持續的努力才是關鍵。
我們起跑以後,還沒有跑完就放棄的頻率有多高?現在全美各地的地下室裡,有多少塵封已久的跑步機、健身腳踏車、舉重器材?多少孩子參與運動還不到一季就不想玩了?多少人發誓要為朋友織毛衣,但是袖子才織一半就丟下鉤針?設計居家菜園、自製廚餘堆肥、執行節食計畫等等,也都是如此。多少人一開始興匆匆地投入某件事,但一遇到障礙或進入高原期就完全放棄?
很多人似乎都放棄得太早,或是放棄得太過頻繁。比起一天之內投入多少心力,對恆毅力高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隔天以及後續的每一天,都準備好站上那個跑步機,繼續跑下去。
如果我提出的數學公式大致上沒錯,那麼天分是別人的兩倍、但努力程度只有別人一半的人,可以達到和別人一樣程度的技能。但是長期下來,靠天分的人成就會比他人少很多。因為勤奮努力的人不僅技能不斷進步,他們也不斷在運用那些技能:捏陶、寫小說、執導電影、舉辦演奏會等等。如果陶器、著作、電影和演奏會的品質和數量是重點,勤奮努力的人,雖然和天才的技能程度相當,但是他只要投入更多努力,長期下來成就會愈高。
威爾.史密斯說:「天分和技能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想要出類拔萃、想追求夢想、想要為世界做出貢獻的人,對這兩者有很大的誤解。天分是與生俱來的,技能只能靠每天每天不斷地磨練。」
這裡我再補充一點,技能和成就也不一樣。不努力的話,你的天分只不過是尚未開發的潛力。經過努力,天分才會轉變成技能,同時,持續努力的「恆毅力」也會讓技能創造出成果。
培養恆毅力的四種方法
如果恆毅力可以增強,該怎麼培養呢?
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有人來信詢問如何強化恆毅力。許多人感嘆自己做任何事情都無法堅持到底,沒有想做到最好的決心。他們覺得自己浪費了天分,很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長期目標,用熱情和毅力追求那個目標。但他們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不錯的起點是,從了解自己的現況開始。如果你覺得自己恆毅力不夠高,先問自己:為什麼?最常見的回應是:「我猜我就是太懶了。」或是:「我就是怪咖。」或是:「我天生就沒辦法堅持到底。」我覺得這些回答都不對。事實上,人會放棄某件事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原因各不相同。你放棄時,腦中可能閃過以下四種念頭:
「我覺得很無聊。」
「我覺得不值得花力氣。」
「這件事對我不重要。」
「我做不來,乾脆放棄。」
這些想法從道德或其他方面來看都沒有錯。我也不只一次說明,即使是恆毅力非常高的人也會放棄目標。但是目標的層級愈高,他們愈會堅持到底。最重要的是,恆毅力典範不會更換羅盤。面對指引著一切的終極目標時,恆毅力很高的人通常不會說出上面那幾句話。
成熟的恆毅力典範,共同擁有的心理特質有四個,這四個特質一一擊退上面四句「動力殺手」,這四個特質通常是依序逐漸成長的。
第一個是興趣(interest)。
熱情始於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我研究的每位恆毅力典範,都說不太喜歡工作的某些面向,他們通常必須忍受至少一兩件討厭的雜務。但是,整體工作還是令他們深深著迷,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他們的執著不變,以及抱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就像在大喊著:「我愛我做的事!」
第二個是練習(practice)。
每天盡可能把事情做得比前一天更好,這種日常的紀律是種堅持力。在某個領域發現及培養興趣以後,必須全心全力投入練習,尋求進步,達到純熟的境界,必須鎖定自己的缺點,加以克服。每天必須投入數小時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恆毅力能夠抵抗自滿的心態,所有恆毅力典範不分領域、無論已經有多優秀,他們腦中一再浮現的聲音還是:「無論如何,我都想要進步!」。
第三個是目的(purpose)。
深深相信你在做的事很重要,熱情才會成熟。做的事情必須對你個人來說很有趣,同時又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對多數人來說,沒有目的的興趣,幾乎不可能延續一輩子。有些人很早就產生使命感,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造福他人的動機,是在培養興趣及經過多年有紀律的練習之後才增強的。無論如何,成熟的恆毅力典範總是告訴我:「我做的事情很重要,對我和其他人來說都是如此。」
最後一個是希望(hope)。
「希望」是指一種能夠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我把它排在興趣、練習、目的之後討論,但「希望」並不是定義恆毅力的最後階段,它界定了恆毅力的每個階段。定義恆毅力最關鍵的就是遇到困難、產生自我懷疑時,都必須學習堅持下去。在不同的時刻,我們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我們讓自己持續陷在消沉中,恆毅力就會不斷消減。唯有再接再厲,恆毅力才會愈來愈高。
不需要由心理學家來說明,你可能早就發現到恆毅力的重要。長久以來,你可能早就對某件事抱持濃厚的興趣、總是準備好隨時迎接挑戰、持續鞭策自己進步,深信任何逆境都無法阻礙你堅持到底。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恆毅力分數可能接近滿分,我為你喝采!
如果你覺得自己恆毅力不夠高,上面四點可以幫助你改善提升。就像微積分和鋼琴一樣,你也可以用自學的方式學著變得更有恆毅力,加上一點點的指引與協助,就能產生很大的效果。
興趣、練習、目的、希望這四個心理特質並不是「全有或全無」的東西。你可以學習探索、培養、強化興趣;養成有紀律的習慣;培養使命感和人生意義;教會自己常常懷抱希望。你可以由內而外,強化自己的恆毅力。(本文摘錄自《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竟能力》第三、五章,天下雜誌出版)
書籍介紹
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是2013年麥克阿瑟獎得主及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為白宮、世界銀行、NBA和NFL球隊、財星五百大企業執行長提供諮詢。投入研究生涯以前,她曾為低收入戶的學童創立獲獎肯定的暑期學校,她也是非營利組織「品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的創辦人兼負責人,該組織的使命是促進品格發展的科學與實務。達克沃斯是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學士,牛津大學神經科學碩士以及賓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