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是私立大學畢業,未出國留學,退伍12年,每隔2至3年換一個新工作,看得出來是有策略性的轉換跑道、有計畫性的經營職涯,一路換的公司不是外商就是大企業,現在也不過38歲,已經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副總,年薪300萬以上。他總是笑著說:
「我是喝人力銀行的奶水長大的!」
剛開始,我以為他是在說笑,後來才知道他是當真,因為他每年年底都會約我見面,實際了解就業市場的近況。不過,這次George帶著不解的表情說,這一陣子不論走到哪裡,都有人問他:
「你看,今年是不是真的不景氣?」
「如果不景氣,今年合適換工作嗎?」
別人的意見,還不如真實的數據
George不解的是,第一個問題非常簡單,自己可以找出答案,根本不需要去問別人;第二個問題則是非常「個人」,並不合適問別人自己可不可以換工作。對於這兩個問題,他都是這麼建議對方:
「這些答案,都在人力銀行裡可以得到啊!」
George不是屬於「書本智慧」(book smart)那一群,而是歸類在「街頭智慧」(street smart)這一幫,他找答案的方式和會念書的人不同,因為他覺得看書得到的訊息都過時了,敏於觀察時勢及掌握第一手資料,大概是他在業界冒出頭來的原因。因此做業務的他有一個樂趣,不時上人力銀行,從職缺變化,掌握各個行業的景氣、各個企業的前景,推論出到哪裡開發新市場與新客戶是最有效。
他舉例,某個行業去年開出1千個職缺,今年減少到8百個職缺,就代表不景氣,而且幾乎可以推斷出營收減少2成。反之,今年增加到1千2百個職缺,就顯示行業景氣佳,預估有2成的市場成長。
至於要不要換工作,George說做這個決定也容易,他自己的方法是投遞履歷,直接到就業市場,看企業主對他的反應,便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在就業市場是處於優勢或是劣勢,是在主場還是在客場。
「企業的回應,對應徵者而言,就是一種『大數據』,可以了解自己被企業需求的程度,客觀而準確!」
投遞履歷,就是測試自己的行情
George再度透露,這根本已經成為他的習慣,每年年底到就業市場測試水溫,剛畢業前幾年會上人力銀行投遞履歷,後來資歷深了,則改到獵頭公司放消息。當企業看過他的履歷後,在任何一個環節做出的任何一個反應,都隱含著重要訊息,都是「一個寶貴的客戶意見」,告訴George:
「從用人的角度來看,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幾斤幾兩重,值多少價錢。」
從企業要不要打開履歷、要不要回覆、要不要邀請面試,到面試之後開出的價碼、或是最後決定錄用與否等等,都是一關一關的考驗。George將它們全部「數據化」,並且和往年做比較,若是數字成長,當然可喜可賀,表示自己炙手可熱;相反的,如果數字往下降,表示優勢逐漸消失中,不再是當紅炸子雞。
這種透過「大數據」做的人氣測驗,是由全部的企業對你這個人投票得到結果,雖然現實而殘酷,卻是客觀而準確!
「到了這時候,要不要換工作,答案就出來了!」George說,換工作這件事,不是去問專家,也不是去問親朋好友,更不是看新聞報導怎麼寫,因為他們都不是用人的企業,都不是第一手資料,全部都是猜測,不足以參考。
投遞履歷的目的是做產品上市前的「前測」,至於投遞後要不要換工作,再說!George強調,職場是戰場,必須隨時保持清醒,了解自己的位置,瞄準前行的方向,一直保持著競爭力。我想,這就是他可以在職涯上一帆風順的秘訣。
從企業看履歷的行為,看出你的競爭力
履歷投遞出去之後,不同環節都有不同指標,代表著不同含義,會讓自己明白贏在哪裡,或輸在哪裡,是個人競爭力的評量結果。
1. 讀取我的履歷,有多少企業?
這表示就業市場目前對於我這一類人才的需求程度,讀取數少則表示需求減少,讀取數多表示求才若渴。
2. 聯絡我面試,有多少企業?
企業在看完履歷後,邀請面試的數量減少,表示條件不符合,的確要緊張,顯示自己瀕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邊緣。
3. 通知我錄取,有多少企業?
給予面試機會若是比過去變少,表示自己的資歷增長並未帶來效益,反而是因為年齡增長帶來負分,或是在面試時讓企業產生疑慮。
4. 薪水提高10~20%,有多少企業?
隨著資歷提高,薪水應該是跟著上漲,但是如果不漲,必須檢討是不是已經來到這個職務的薪資天花板。薪資不增,不論是哪個原因,都代表警訊。
投遞履歷,試過水溫之後,得到的數據若是往上成長,帶來的消息是正向樂觀,就勇敢一試,換工作去吧!相反的,如果數據是往下走,就先不要離職,但不是從此將換工作這個大門緊閉,而是要靜下心來,檢討競爭力,想辦法突破劣勢再振雄風。
對於一個身處劣勢的人,防守不是最佳策略,進攻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即使不換工作,也有可能被目前公司給三振出局。提升競爭力,保持優勢,隨時到就業市場試水溫,了解身價,視時機做出轉換跑道的選擇,方為上上之策。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