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回應創造好關係,但為何「批判」與「建議」都不是好回應?
李政忠
2016-12-26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時很奧妙,一方提出同樣的問題,另一方回答方式稍有不同,結果可能是兩極化。
舉例來說,有一天老婆下班回家,這樣跟老公說:「吼....氣死我了啦!今天又被主管叫去罵,還跟我說下週可能都需要加班,乾脆明天去提離職算了,做到這週五我就不幹了。」如果你是那位老公,你第一個回應會是什麼呢?
1. 一定是妳自己又做錯事了喔!做錯事被罵本來就活該。
2. 要不要去找主管談一談?先把原因弄清楚。
3. 發生什麼事了呢?說給我聽聽。
4. 妳被罵喔!那一定感覺很不好受。
不知道會不會有哪位勇士真的是用第一種回應方式,我想大部份的人都只敢在心裡這樣想,不敢直接對老婆這樣說。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或部屬,是否常常無意之間這樣的話就脫口而出了呢?
批判型回應,易引起對立
第一種回應方式叫做「批判型回應」,這種回應方式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益,是最應該避免的溝通回應方式,因為「沒有人是喜歡被批評的」,馬克吐溫也說過:「從來沒有建設性的批評這回事」。如果選擇這樣的回應方式,可以說把接下來的溝通之路都斬斷了。因為這樣的回應,往往只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引起對方的對立,也就是對方立即採取反擊的態度,比如對方回應「你又知道一定是我做錯事了,明明就是主管自己沒事亂罵人,我都被亂罵你還批評我,你是想怎樣?」然後,接下來雙方應該不免是大吵一架了。
另一種可能的結果是對方礙於你的「權威」,於是聽到你的「批判型回應」後,選擇採用壓抑和退縮的方式,放棄再和你進一步溝通,但如果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可能之後就選擇不再溝通任何事了,反正說了也是被罵,不如就什麼都不說。很多的親子問題、兩性問題和管理問題,都是因為具權威的一方太常使用「批判型回應」方式,導致另一方選擇不再溝通,更多的猜測和誤解才接續發生。
建議型回應,會養出依賴心
第二種回應方式稱為「建議型回應」,我想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種回應方式應該就蠻常見了。會採用這種回應方式,通常是因為兩種原因。一種是沒時間或沒心思多做討論,於是直接給對方建議會比較快。另一種原因是來自於人往往有「好為人師」的天性,透過建議別人,會讓自己有一種優越感。但,「建議型回應」可能也會產生兩種比較不好的結果,以這個例子來看,如果老婆正在氣頭上,我想她要聽的不是「建議」,而是希望得到「安慰」,這時給她的建議,不小心反而變成火上加油。另一種不好的結果是,如果常常給建議,會養成對方的依賴心理,剝奪對方成長的機會,甚至讓對方有逃避責任的心態和藉口。最好還是要能培養對方計劃與組織能力,才能讓對方更加獨立也更有自信。
所以,這樣看來無論是「批評」還是「建議」都不是好的回應方式囉?我想,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這麼說,況且,這兩種回應方式背後都隱含著「我OK,但對方不OK」的假設前提,在成人與成人的互動狀態下,這樣的假設不會帶給另一方進步和成長。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