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印象派的畫大概可以追溯到國中時期的美術課。 當時第一次看到所謂印象派的作品時,心裡想的是:「這為何是名畫啊? 跟我畫得不是差不多嗎?」 尤其對照起課本前面那些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兩者完全是天差地遠。
而我讀書的那個時代,美術課雖然課表上是有但其實都是只發課本不怎麼上課的,多是拿來補數學或是英文用。 所以到底為何那種明明畫的不像、好似跟我塗鴉水準接近的作品居然是名畫,一直沒能得到解答。 而之後的歲月,自己對於美術史這東西也沒有很深入的研究過,所以這問題一直埋藏在我心中很多年。
直到我擁有第一台相機後,我才發現所謂仿真這件事情其實未必有多了不起的價值。 畫圖要畫到一模一樣或許是需要多年的訓練,但是有台照相機後,你只要按下快門就能簡單的把世界捕捉下來。
文字如畫圖,是「認知內化」的過程
這代表藝術變得簡單了嗎?
其實倒也不。
因為很快的我又發現,拍照並不只是按下快門而已。 相機或許可以幫你把眼前的景致「完全不變」的記錄下來,但是記錄下來的東西是否有意義呢? 那卻是全然不同的兩件事情。 也是這樣的情形讓我開始思考,到底藝術的價值在哪裡? 是精確的呈現世界這件事情嗎? 我發現並不是。 因為一台相機可以把捕捉世界這件事情做得比任何畫家來的好得多,但畫家的價值,反倒在於幫我們「體驗這個世界」。 他看到了、感受到了、察覺到了世界上一些東西的美麗,然後透過畫筆把他所「察覺」到的世界「分享」給我們。
他所察覺到的世界未必是如眼睛直接看到的。 「真正」他看到的,可能是渾沌的、是明亮的、是色彩豐富的,是跟真實世界完全不同的面貌。 而當他把感受到的東西很純粹地透過畫布呈現出來時,那就開始是有價值的藝術了。 這也是為何印象派的畫作富有深意,因為畫家不再只是個記錄者,而是可以透過畫筆轉化出他內心所感知的世界形象。 這也是為何雖然乍看是塗鴉,卻在本質上有著重大價值的原因。
對我而言,文字就如畫圖,其實是一種把「認知內化」的整理過程。
把所見所聞,整合成架構性思考
「文字化」這件事,與其說是為別人,其實對自己的思維整理恐怕起著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各自對於世界的理解,其實都構築在日常生活的觀察、聆聽、想法、還有知識的整合上。 但「理解」這件事情,卻往往會因為過往的習慣,而讓我們只有一個籠統的掌握、而非有一個精確的「思維架構」。
也因此很多事情我們雖然知道(或自以為知道),但是那卻往往只是個大概的認知罷了。 一旦需要我們講給別人聽、轉述給別人知道時,卻未必能表達清楚。在此問各位一個小問題就好。 紅綠燈恐怕是我們每天會看到幾十遍的東西,但請問到底由左而右分別是甚麼顏色呢? 你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嗎? 你有辦法清楚的描繪出來紅綠燈的標準長相嗎?
知識這東西也是如此。 大部分我們學到的知識,都是一些死的知識。 比方說歷史年表、九九乘法表、化學元素、或是哪裡產煤礦這類東西。 但當Google等網路查詢引擎十分強大下,這些東西一兩秒就可以從網路上找出來。 吸收知識就變的如同前面提到照相機一樣的狀態。
若只是完全不思考的吸收,那這吸收恐怕已經是沒有價值的活動了。 真正的知識,恐怕是要如印象派的畫家一樣。 先由自己去理解、體驗世界、體驗生活、體驗工作後,從中獲得感受,再用自己的思路去整理、規劃並系統化下的產出物。
簡單的講,看到是一回事,理解卻是另一回事;而理解又能架構化更是一回事。 甚至要在能充分理解後,還轉述給別人聽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而透過筆尖文字化所做的思考過程,是促進自己吸收,並把自己的思維架構分享給其他人的一種學習過程。
這是我之前的一位長輩,他在之前教我某個複雜的技能時要求我自我磨練的一個課題。 他每次會把一些重點教給我。 講述一遍後,回去後就要求我把聽到的東西自我思考,然後轉成文字給他看。
請千萬別小看轉成文字這件事情。 聽起來並不難,但是很多概念性的東西,尤其是抽象性的概念,在腦中運作時都還可以接受,只要掌握大原則時你會覺得自己已經充分理解。 但是真的要你把這些原則性的東西轉化成語言,甚至訴諸文字時,難度變得非常的高。
而文字又比口語更困難。 因為口語我們還可以透過肢體語言、聲調、眼神讓別人理解。 但是文字是冷冰冰的東西,如果你不能有系統的整理出來,很可能貽笑大方。 尤其文字相對於語言是可被長期留存下來的。 一個概念透過嘴巴講出來,過幾分鐘大家已經記不得你是講了甚麼,而只剩下各自解讀的記憶而已。 但文字的保存性,讓今天看還OK的文字描述,等明天後天回頭來看時,味道可能完全不對了。
反覆練習,學新事物越來越輕鬆
也因此,你得花很多時間重複去思考,反覆去想怎麼能用文字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 甚至你得花很多時間把自以為很簡單的概念轉換成文字定義。而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尤其當你若是要用文字來做一些解釋與定義時,你常常會發現寫下去的東西,跟腦海中抽象的認知可能完全不同,或是寫下去的東西好像有很多細微之處不正確。 這種狀況通常並非你文字功力太差,而是你對那個概念搞不好根本沒有融會貫通的想清楚過。 也就是因為沒想清楚,所以沒辦法從完整的概念來加以描述。 你若能因此重啟思考,重新架構你的認知與知識,幾次捉摸下來就有可能把複雜的概念以別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做出描述了。
而這也就是所謂筆尖思考的力量。 透過這樣的訓練,其實收穫最大的絕對是把思考轉成文字的當事人。 你越寫就會越能掌握這種「筆尖思考」的力量。 這是因為,當你開始做類似訓練後,你日後接收或觀察到一個新概念時,你就會有架構的去思考這些東西該如何以有條理的方式放入你的腦中,又如何在日後需要時可以有條不紊的組織出來並化為文字。 如此,你的思路會越來越有組織,對於你學習新事物的成長能力也會越加簡單與輕鬆。
各位有機會請務必要嘗試看看。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