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偷懶法」,4招輕鬆提高生產力
SmartM/莊晨伶
2017-03-02
如果一天只能工作一個小時,你該怎麼辦?
這是美國知名效率顧問、暢銷書作家Ari Meisel真實面對的問題。他原本經營一家科技公司,也是綠建材建築師,八年前因工作壓力罹患了「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一種會不斷腹瀉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因此有時候他被迫一天只能工作一小時。為此他發展出一套創新的「策略性偷懶法」,以下是他提高生產力的四個訣竅:
一、拆解待辦事項
許多人喜歡列出待辦事項以便讓一切看起來組織嚴整且生產力高,然而它有時反而會幫倒忙。通常待辦事項中有許多屬於「長期」目標,是未來的藍圖,而人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目前沒有能力、時間、資源完成的事項,因此無法付諸行動,只能被動地期待他人伸援。我們應該以”doing list”取代“to-do list”,列出能夠立刻著手進行的事項,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出書,那麼便可以將「出版書籍」這個目標切割成一個個可行的步驟———每天寫日誌、在網路上經營部落格等等。
除了拆解待辦事項,Meisel和合作夥伴對於事業經營、提高生產力,有共同的三項原則:優化、自動化、外包。
二、「優化」為先
想要進行「優化」,得先了解目前面對的難題以及自己處理時的程序。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都是有辦法追蹤的,國內外有許多時間規劃、工作管理的App能幫助我們分析自己的時間分配,例如RescueTime、Toggl,可用來觀察並思考:花了多少時間在生產力低的活動?哪些事項耗費最多時間完成?運用數據找出時間安排的漏洞,做出改變、提高效率。
RescueTime分析上網時間使用效率
隨著科技進步,許多日常的事物皆可自動化進行。據研究表示,在2000位美國成人中,有65%的人預估50年後幾乎所有人工的作業都將被機器人與電腦取代。然而不必擔心我們將因此失業,透過自動化,我們能將無聊、一成不變的工作交給機器,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優化其他策略性事項。以Meisel推薦的兩個App為例,IFTTT(If This Then That),意思是說,「如果發生這件事,就去做那件事」,它可以設定App間的連動,例如自動將你的Instagram貼文分享到Facebook、到機場登機後自動傳電郵給你的親屬;相對於IFTTT的私人用途,Zapier則著重商務功能,整合超過750個App,包含文件處理及電子帳單等等。
IFTTT可以設定App間的連動,例如自動把臉書連結分享到Twitter上。
四、外包工作是最後手段
只有當你窮盡方法優化及自動化後才應該考慮外包工作。Meisel的公司支持外包,但他說他們盡可能避免。外包工作有許多潛在的成本與風險,增加交易成本、機密資訊容易洩漏、廠商品質不符要求等等,因此那並不一定能提升效率。Meisel認為有兩種事物適合外包:採購、客服,前者作為採購助手,幫你尋找適合的產品並多方比價,運用資訊分析技術替企業省時省力;後者則協助處理大家都討厭的———等待客服,目前已經有App能解決諸如送貨延遲、訂單問題等等。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