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不想做事」?先搞清楚三種類別
SmartM/莊晨伶
2017-04-18
在辦公桌前,Email通知不斷提醒著有多少客戶還沒聯絡、有多少代辦事項尚未處理,明明知道應該開始著手解決這些亂成一團的任務,然而,你開始瀏覽朋友的社群網站動態,不知不覺到了下班時間,理所當然地打卡下班,一天什麼事都沒完成。
這是你的日常寫照嗎?拖延無疑是高效率的殺手,然而大多數人可能以為拖延僅僅代表你不想做某件事而想逃避。其實,拖延的原因各有不同,要能了解其中分別方可對症下藥。暢銷作家、企業顧問Lain Ehmann將拖延分為三種,並提供各自應對的方法:
1.問題複雜,一時解決不了
整理公司一年的財務報表整理到眼花撩亂,心裡想著:「天啊!我不可能在下周五之前整理出報告的!還是先去看場電影比較實在。」聽起來似曾相似?那麼你便是陷入「被打倒」型的拖延—-面對自己能力不及、沒有把握下手的任務,於是選擇逃避,將它丟一旁。
解方:吃排餐時,我們習慣切成小塊肉好入口,同樣的,眼前出現一個怪物般的大任務時也可以試著將其拆解成一個個可以行動的小步驟,簡單化問題並規劃時程,即刻進行。
2.恐懼掌握心靈,拖延行動力
有時候我們選擇逃避,原因是「恐懼」,害怕下一步的行動會將自己推向未知,例如要求升遷、拜訪新客戶、提案給高層等等。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卻不斷在心中做最壞的假設,因此迴避現實,此種拖延是鴕鳥心態使然。
解方: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讓自己鎮定下來,別過度想像。此外,第一點以「Doing List」取代「To-Do List」的拆解法依舊適用,例如想要獲得升遷的機會,那麼先別煩惱主管願不願意給你這個機會,告訴自己:「我要藉著這次的專案好好表現,讓主管對我刮目相看。」將關注的重點從未來的目標轉向目前能力能夠掌握的事項,一步步進行。
3.缺乏誘因,動機不足
沒有人不喜歡悠閒安適的生活,無論是心理上的好逸惡勞或是生理上的貪睡。因此要我們「動起來」、跨出舒適圈,就必須提供足夠的動機。像是很多人想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但如果沒有促進健康、雕塑身型等好處的話,大家可就沒那麼勤勞了。
解方:讓利益最大化,讓自己知道跨越眼前的挑戰後將會看到怎樣的新天地,例如想要戒掉吃甜食的習慣,與其告訴自己「不過就幾口冰淇淋嘛,減肥?下次再說!」,不如想像堅持一年後可以省下多少不必要的花費、減去多少體重,將時間軸拉長、眼光放遠。若利益依舊不夠誘人,那麼反過來想想,不採取行動的後果會是什麼?不精進自己的能力可能不會害你丟了飯碗,但很快的,更積極的同事便會迎頭趕上,讓你顯得可被取代。這個時候「恐懼」能引發危機意識,反而是股推進的力量。視覺化利益與不作為的後果,並透過比較其中差距來擺脫拖延的狀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