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羨慕一心多用?打造自己的「一日大樓」才是保持專注、善待大腦的王道
SmartM/連凱晶
2017-05-24
部分人希望具備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的能力,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然而根據科學研究顯示,若大腦長期處於多任務處理的狀態下,不但容易對情緒控制產生負面影響,生產力也較平時下降40%。
事實上,大腦處理多任務並非指同時做一個以上的任務,而是在多個任務間快速切換,舉凡短暫移轉注意力的行為都可視為任務切換(Task-Switching),比如停下手邊工作與同事聊天或是開啟其他網站頁面等等。
根據美國洛杉磯聖瑪麗山大學健康生理中心主任Bryant Adibe,學習「專注」如同建造大樓,必須由中心支柱開始向外建構,明辨代辦事項的先後順序,才可保持專注、有效完成工作。
「兩個問題」作為中心支柱
最嚴重的分心來自於過度追求「高產出力」,例如將十件待辦事項毫無遺漏地列在to-do-list上,期許自己今天能夠完成全部的項目。
然而一旦當你無法解決清單上的事項,便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甚至後悔沒有做好時間管理或是譴責自己工作的低效率。
想不再被自己的焦躁感與待辦事項追著跑,可以先試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完成哪一件事能確實讓我鬆一口氣或放下重擔?」
以及「哪兩件事是我必須在今天內完成,若沒完成將會產生嚴重後果?」藉由反問方式可將自己抽離看似重要卻未具急迫性的事項。
「最大產出時段」決定穩固性
一天當中必定會出現工作效率最高的黃金時段,而每個人的黃金時段不盡相同,可能是早上起床後又或者是夜深人靜時。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專屬時段,可以藉由紀錄一週作息或是嘗試在每個時段專注工作,一旦找到便可在最適時間內進行最重要的工作,發揮最大效益。
以「深度工作術」強化骨幹
想要保持專心必須增加深度工作的能力,所謂深度工作術即是指處理費心任務的能力,需具備高度認知與意識,才得以在特定工作時段不受外力干擾。
無法專心時常被貼上「暫時性」的標籤, 認為過段時間後後便能恢復注意力,然而事實上無法專心的情況將會持續累積,長期以來將會降低深度專注的能力。
科學研究證實「深度工作術」並非與身俱來的能力,可藉由不斷練習、訓練而得。
嘗試每天設定二至四小時使自己專注處理一件工作,在這段時間內不可接聽任何電話,也不可回覆任何一封email或是使用社群媒體,通過反覆訓練不僅能提升大腦專注力,且能大幅增加工作效率。
次要事項為外圍結構
安排一天工作內容可以效法大樓的建造方式,鞏固中心支柱後才開始向外擴建。
「一日大樓」的中心可以上述提及的兩個問題為主,確立「最重要、最具急迫性」的必做事項,再來才是重要性略低的次要工作,而後依序向外排列。
中心骨幹的時間可安排具有「最大產出」的二至四小時處理,而外圍事件像是回覆email、手機訊息或是其他與社群相關的回應,可預設特定時間比如下午五點至六點,在一小時內一次處理完畢,如此一來不僅能在處理重要事件時免於外在干擾,更能專心閱讀每封訊息與信件內容,降低遺漏的風險。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