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義正詞嚴的告訴我們,相對於獨處,正向的關係和與他人的社交互動,對於我們的健康快樂有諸多益處,但這個儀式要平衡這一切,請你在完成工作後,務必留點時間獨處。無關乎時間長短,不過我建議每天晚上至少要有十分鐘的獨處時光,給你一個機會,反省這一天。
「最好的思考,是在獨處時進行的。」──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每天以適當的方式獨處一會兒,可能有百利而無一害。
研究甚至發現,就連最外向、最熱衷於社交的人,如果想提升專注力、創意思考和發展健全人格,也該花點時間享受孤獨。簡單來說,一如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可以讓我們感覺更舒暢,經常獨處也可以。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千百年來,獨處就和偉大宗教領袖、藝術家、科學家、創新者和音樂家生平的創造力、賦權及智識突破相互聯結。有些最卓越、最出色的構想是在獨處時浮現。儘管如此,很多人一提到獨處,仍會聯想到剝奪或悲傷、憂鬱的感覺,但要發掘你真正的想法,一定要保持適度的孤獨。
平靜和孤獨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平靜獨處時,你會回到自己的中心,重新校準自我意識。對我來說,獨處是成功的日子和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是一段聆聽自己的想法、反省今天發生的事和活在當下的時間。我仔細清點,然後聚焦於對自己的幸褔安康十分重要的事。
花點時間避開生活的喧囂擾嚷──無論是其他家人或室友,或只是電視、其他家電的刺耳聲響──或許還有一個實際的益處:能幫助我們放慢速度、放輕鬆;如果我們晚上想睡得好,這相當重要。
對我來說,獨處一直是出奇重要的,當外子整天工作、孩子在學校上課時,我珍惜我寫作、思考和夢想的時光。
5年前外子提前退休,忽然間,白天我不再是一個人了。起初有伴的感覺很好,但沒過多久,我開始莫名煩躁,特別是和我老公帶進家裡的兩隻狗在一起時,因為牠們老是和我的兩隻貓打架。雪上加霜的是,兩個青少年孩子似乎有放不完的溫書假,一切變得有點令人透不過氣。
但我想辦法熬過來了,我的辦法是,每天晚上允許自己躲進自己的辦公室一會兒。我會把門鎖起來,享受完全獨處的幸福。這時,我會聽聽音樂、上上網,或坐下來做做白日夢。我相信,要是我不堅持這段只屬於「我」的時間,一定會荒腔走板的。
為了從獨處時光有所收穫,請清楚對自己表明,找時間獨處是你的選擇,而後賦予這段時光深刻的意義(將之儀式化)。獨處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是種若有所失的悲苦感覺,但能享受獨處的人,會找到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而這能幫助他們集中精神、發揮創意。花時間獨處,也可能讓你更有同理心、更善於社交互動,因為它給你暫時脫離密切聯繫、稍事喘息的機會,以及迫切需要的充電時間。
做就對了:創造你的獨處時光!
如果你是珍・奧斯汀(編按:Jane Austin,英國小說家)不朽小說的粉絲,你一定很熟悉書中女主角經常找時間,待在房裡反省一天經歷的場景,也知道這樣的深思如何助她通情達理、成為健全的人。因此,接下來21天,每天都要在你忙碌一天之後,留點時間獨處,反省已經發生的事、現在種種以及可能的未來。領取獨處改變人生的禮物吧。
在與世隔絕、不被干擾的孤獨中,心智會更加敏銳機敏。外在的影響會痛擊我們、癱瘓充滿創造力的心靈;在脫離外界的僻靜中,獨創性才能欣欣向榮。
如何獨處?
如今很多人一想到孤獨就心生焦慮,但獨處可以是非常自在又充滿力量的。在這個行動裝置賦予我們即時聯繫的年代,就連在我們獨處時,獨處的定義也很模糊;但就本書的目的而言,這單純指每天至少花10分鐘獨處,不和其他人一起、並把手機關掉或擱在另一個房間。
如果這不可能、因為你就住在一個老被打擾、空間有限的家,你必須設法找些「在一起孤獨」的時光,例如獨自到外面散步時、一個人上咖啡館時,淋浴時或在你的臥房門上掛「請勿打擾」的標示牌,如有必要,戴上耳塞。重點是不管外界環境如何,這是你一個人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請將手機拋諸腦後,或只回緊急電話,不傳簡訊、不發電子郵件或訊息。
也許,在未來21天,當你做這件事時(就算你的獨處時間僅限10分鐘)或許會覺得有點焦慮或不快。如果你已習慣隨時有人陪伴,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只要觀察、不要評判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繼續抽出時間獨處。因為研究顯示,就算獨處時間不是特別愉快,仍會產生某種反彈效應;在往後的日子,你會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緒、更強烈的信心和自我價值。(本文摘錄自《
儀式的力量》第三章,大是文化出版)
書籍介紹
作者:泰瑞莎・張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泰瑞莎・張(Theresa Cheung)
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取得神學和英文碩士學位後,她寫了多本暢銷的身心靈書籍,其中兩本更名列《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暢銷排行榜前十名。
她生在一個通靈、行巫的家庭,母親、祖母和姑婆都是靈媒。她的書籍和百科全書已是譯為二十五種語言的國際暢銷書。她也以個人成長和靈性發展為題,為多本雜誌和全國性報紙撰寫專欄,著作銷售量超過五十萬冊。泰瑞莎在臉書有熱鬧活潑的作家粉絲專頁。
延伸出處
新書搶先看》稻盛和夫:改變人生的3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