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是焦慮而雜事纏身的朋友,或是拖延與分心的朋友,都想要獲得的能力。這個詞彙很美,但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專注?一定要專注才是好事嗎?所謂專注是什麼意思?我對「專注力」有三個在實作經驗中產生的解釋。
再者,專注跟是否分心無關。專注有可能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但一定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嗎?這個定義本身就有點奇怪,有時候創意的來源就是同時接受很多資訊的刺激,或是你在做 A 時也有可能創造更多 B 的產值。與其計較是不是完全不分心,不如關注「投入」與「產能」之間的關係,在相同的時間下我是不是創造出價值,這才是專注的目的。(延伸閱讀:
停止殺時間:用「優質時間」取代「虛無時間」)
「專注」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狀態,因為我的時間在家庭、工作之間被切割得很破碎,我有許多任務與資訊需要接收處理,很多時候我並不能夠照著自己想要的時間來安排。
但「能夠進入專注狀態」,卻是在這種現實之下,幫我保持生產力最好的秘訣。
所以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經驗中,「相對有效的專注方法」和「常常無效的專注嘗試」。
相對有效的專注方法:
常常無效的專注嘗試:
列好清單 V.S. 排好時間
這兩個方法比較下,我自己的經驗是「列好清單」更容易專注。
我們通常都知道自己需要專注,尤其準備大考試、執行大專案時,所以我們會想像要預先把明天、後天想要專注的時間排出來。可是很容易這樣排出來後,反而更不容易專注,如果排好的時間還沒到,就想說還不需要專注。可是等到排好的時間到了,反而開始想東想西無法專注。
排好的時間表,還很容易因為一些小的意外之事而被破壞,這時候「期待有長時間專注」的我們,就會想說現在還不能專注做這件事,以後再說,但這就會是一個惡性循懷。
不過有計劃是對的,我要先有「要做什麼事情的計畫」,才能專注在計畫好的事情上。只是可以「列出清單」就好,然後比起排出專注時間,不如任何時間都專注在計畫清單的某一件當下最適合的事情上,反而更能享受隨時專注的效果。
挑選重要的事 V.S. 挑選困難的事
在專注這件事情上,有時候我們很理想化。專注是達成理想與完美的必要方法,可是理想與完美卻會害我們不專注。
我們很容易想要一次就去做最困難的事,或者因為之前不專注的罪惡感,讓自己更想要專注在難題上。聽起來專注在難題很好?但只專注著難題,卻更容易產生焦慮,有了焦慮就無法投入,也就會讓產能降低,並且無法處在快樂而積極的狀態。
所以試試看不要專注在困難的事,而是去專注重要的事,可以讓你當下製造價值的事。
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重要的事情不困難嗎?應該這樣說,一件事情有很多困難的成分,也有很多當下可以先產生價值的成分,那麼就優先去挑選那些「當下就能產生價值」的成分,這時候我們更容易進入專注。
而當累積了足夠的價值,原本困難的成分也會持續變得簡單許多。
立即執行 V.S. 有空執行
專注並沒有時間限制,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只是幾分鐘的空檔,不足以去做專注的事。其實並非如此,即使只有一分鐘,如果能夠讓我思考一個小問題,並且想出一個小解答,這難道不是專注嗎?
專注的思維不會是有空再執行,或是現在無法專注。真正專注的思維是,任何時刻我都可以立即採取某種行動,並且享受那個行動。
小結:
打破一些對專注的迷思,你就會發現要進入專注狀態很簡單,並且可以開始享受專注的效果。事實上,這篇文章,就是我利用幾次20分鐘的空檔,分別好幾次的專注,累積完成的。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