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天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在於天賦是隱性的,要經過刻意練習才能轉化為能力,如果沒機會刻意練習就無法凸顯出來。另外,天賦也是天生的,是下意識的反應,你自然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優勢理論的創始人馬克斯.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在《發現你的天才》(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一書中,提出一個尋找優勢信號的SIGN模型。你的天賦就隱藏在這些信號背後:
快速發現天賦的SIGN模型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對可以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的自信感很強,覺得自己肯定會成功。例如,每當面對細節瑣碎的事情時,還沒執行就認為自己做不好;或是解決單一難題,我會充滿信心。
本能(Instinct),是指執行任務時,你會迫不及待想要開始。例如當我將自己內化的知識整理、開發成為課程,教導別人的時候,我會感到異常興奮。
成長/專注(Growth),是指當你做某件事時,總是充滿好奇,十分專注,學習得很快。例如我為了寫文章閱讀大量相關資料時,一個上午的時間對我來說就跟20分鐘一樣短。
滿足(Needs),是指達成某件事後,你就算感到疲勞和困倦,內在依然有滿足感。例如每次寫文章的過程都讓我身體累到不想繼續,然而寫完後又覺得充滿成就感。
藉由SIGN的4個特徵,下面有3種方法可以幫你發現天賦:
方法①寫日記
既然天賦能讓你感覺更強大,就把自己覺得強大的瞬間記錄下來。具體做法是以一週為單位,在這一週裡記錄每個瞬間,包括興奮、有成就感、愉快的瞬間,以及沮喪、無助、反抗的瞬間。不僅記錄與工作相關的瞬間,平日生活也要。
請注意,無論感到強大還是沮喪,都必須源自事情本身,而非欲望的部分。例如今天老闆幫我加工資,我感到興奮;今天我失戀了,我很難過。這些都是無效瞬間。另外,也不要記錄那些只有享受沒有付出的瞬間,例如我今天睡到自然醒,很幸福;今天朋友請我吃了大餐,我很高興。
一週之後,你會得到上百個有效瞬間,然後整理這些讓你感到強大的瞬間,對照4種天賦特徵,篩選出跟你天賦最相關的瞬間,每個事件的天賦特徵愈多,可能就是你的天賦所在,如表格1-3。
方法②問自己
如果你的閱歷夠豐富,也一直關注自己的行為、常常反思,那麼除了記錄瞬間,也可以透過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找尋天賦。當然,問題還是圍繞天賦的4個特徵,也要排除欲望和享受相關的事件。
- 自我效能相關的問題:你認為自己能夠教別人什麼?或者,別人常常請教你什麼問題?你與他人聊天時,傾向聊什麼話題?以及,聊什麼話題會讓你更有自信?你在做什麼事情時,不會感到焦慮和擔心?
- 本能相關的問題: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很少拖延?休長假後,你最想念哪個方面、哪些內容的業務?你寧願放棄休息時間也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 成長/專注相關的問題:有什麼事情讓你沉浸其中忘記吃飯/睡覺?你做哪件事時會暫時忘記刷社群網站?你做什麼事情時最不容易感到疲倦和厭煩?
- 滿足相關的問題:過去工作和生活中,什麼能讓你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方法③問他人
之前說過,天賦是天生的、下意識的,所以很多時候你很難辨別出來。但從他人的角度,也許更容易幫你辨別。所以,把下列這些問題發給你親近的朋友或同事,讓他們幫你回答:
・你覺得,我身上有什麼不同於他人的特質?
・你最欣賞或佩服我哪些方面?
・在你看來,我做什麼事情時看起來最興奮?
・我曾經做過哪件事情讓你印象深刻?
・你覺得下列項目中,我最擅長那些?
- 思維方式: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腦洞很大、專注專業;
- 溝通協調:化解衝突、爭取資源、知人善任;
- 計畫執行:執行力強、追求完美、目標導向等等。
你會發現,你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有很大的差異。
將彌補劣勢的時間,投入天賦中
在教育體制下,偏科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生活中也一樣,我們總覺得應該「缺什麼補什麼」。
但這是個很嚴重的認知錯誤,讓我們誤解了挑戰的概念。挑戰困難的任務是值得鼓勵的事,也是我們成長的方式。然而,放棄自己的天賦、挑戰天生的弱點,讓自己無時無刻處於沮喪的狀態,實在不是件值得鼓勵的做法。因為你的能力、思維、理想會改變,但是你的天賦不會變。所以,花時間去最大化你的天賦,比花時間彌補自己的劣勢,有效得多。這是應用天賦最關鍵的策略。
那麼,如何才能將彌補劣勢的時間,重新分配到最大化天賦上面呢?你需
要問自己3個問題:
- 思考①:如果停止做那些與弱點相關的事情,對結果有影響嗎?
- 思考②:我的團隊中,是否有人跟我互補,由他來做這件事?
- 思考③:眼前這件事可否用我的天賦來彌補?
問完後,可能得出讓你眼前一亮的答案,例如表1-4的例子:
4種將天賦轉化為能力的要求
艾瑞克森教授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為了掌握某種能力,有意識地付出努力,投入某項活動中。只有有意識的重複,才會引發大腦神經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大腦不再對這項活動感到不適,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能力。研究表明,練習的「質」比練習的「量」重要很多,因此,正確的刻意練習方法必須符合4大要求:
要求①在學習區練習
學習一般有3個層次:最核心是舒適區,就是你非常熟練、幾乎下意識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間是學習區,有一些挑戰,但可以透過努力練習來掌握;最外層是恐慌區,遠遠超出你的能力,當前是無法掌握的。用右撇子的人來比喻,舒適區像是右手隨意寫字,學習區是用右手學寫某種字體,而恐慌區就是直接用左手寫出那種字型。
因此,你需要審視8小時工作內容中,分布在這3個區域的比例各是多少,如果在學習區不到1小時,那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長此以往,你工作8年只相當於別人工作1年。
要求②大量重複
這裡說的重複,是指在學習區內重複。學習任何新東西,其實都是打破思維慣性、進行大腦重構的過程,要穩定重構大腦神經結構,得靠多次練習才能掌握。這是一個將有意識變成無意識的過程。你應該看過有人面對問題時能快速梳理出思路,這必須依賴有意識、大量努力才能做到,而這些人早已透過刻意練習形成無意識反應。
要求③持續獲得有效回饋
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因為同樣的事如果你從沒做錯過,代表你根本不需要學習它。人類學習的特徵是從錯誤中學習,常言道:「專家是在一個狹小領域內犯過最多錯誤的人」。
我的職業生涯中有過一次小轉行,到新工作後花了11個月就從顧問升到專案經理,一般來說,就算業內人士平均也需要2∼3年。快速晉升的原因無他,轉行那年我整整寫了6個月的專案日記,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犯的錯誤,時時回顧。但是哪有那麼多機會讓我犯錯呢?於是我自己製造機會。例如每當客戶問問題時,我心裡先思考一個解方,當專案經理說出她的答案時,我就暗自比對:為什麼她這麼說?好處是什麼?我為什麼沒想到?我下次可以怎麼做?如此一來,我不用真的犯錯誤就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記得:要達到升職目標,必須讓你的大腦先升職。
要求④專注
艾瑞克森教授的另一個發現是,那些頂尖專家進行刻意練習時有幾個特點:不間斷的刻意練習通常只能堅持1個小時、通常在早晨頭腦清醒的時候練習、每天練習週末也不間斷、每天的刻意練習加起來共4∼5個小時、沒有足夠的休息他們會崩潰。
為什麼連那些最頂尖的人也做不到長時間刻意練習?因為這是一項非常耗費精力和能量的事,需要大量專注和持續。所以,想要提升你的時間性價比,開始盤點你的天賦和劣勢,將時間做個切換,掌握正確的刻意練習方法吧!(本文摘錄自《
請停止無效努力》第一章,商業周刊出版)
書籍介紹
作者:孫圈圈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孫圈圈
本名孫園媛,曾任全球知名美世(Mercer)管理諮詢公司總監,目前為「領英(LinkedIn)洞察」專欄作家。專欄「圈外」秉持不接廣告、不收讚賞,只做優質內容,以生動有趣、富知識性(乾貨)、動腦思考(燒腦)的長文為人所知,催人上進卻不雞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