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杜書伍:誤把「手段」當「目的」的成因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
2018-02-12
杜書伍:誤把「手段」當「目的」的成因
「別把手段當目的」一文當中,列舉了組織中種種「誤把手段當目的」的現象,並提及此現象是造成運作無法落實、個人難以成長的主因之一。而導致個人陷入「誤把手段當目的」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與個人因應環境壓力的態度有關;另一方面則牽涉到個人工作處事的習性問題。
在日常工作當中,無論執行、處理任何事物,若要達到真正的目的,必然得採取正確的方法與手段;也唯有在方法、手段被確切落實的情況下,所執行的事物才能產生效果。但是在落實的過程中,卻可能因為遇到困難,或是受到來自主管的要求,而免不了產生壓力(參考「壓力管理」一文)。不同的人因應壓力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就常態分佈而言,大致可分為下述三種類型。

積極主動型:遇到問題,主動找方法解決

有些人自我要求較高、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意識很強,屬於「積極主動型」。這類型的人毅力強,能夠積極地自我管理,克制自己的惰性;遇到問題、感受到壓力時,會主動尋求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克服壓力,以求達到目的。如果自己一時無法找到解決之道,則會主動尋求主管的協助;而當主管提供工具、方法時,亦能體悟到此為達成目的的有效方法,於是很有毅力地持續落實執行。這類型的人通常能夠很習慣性地區分目的與手段,也較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其能力也不斷提升、成長。

消極被動型:容易退縮,需要主管提供方法

另一類型的人屬於「消極被動型」,其惰性較強、毅力不足,遇到問題容易畏縮。這種類型的人除了需要主管提供方法之外,還必須依賴主管不斷地要求、督促,透過這股外在的力量,協助其克服惰性,才能使其落實執行。「消極被動型」的人藉由主管的驅策,或許還能勉強得到基本的成效,但只要主管稍不要求,自己便無法獨立地把事物處理得有效果,因此,這類型的人如果在態度上不轉為積極主動,則其成長空間相當有限。

投機取巧型:只想不費力氣閃,避壓力

此外,還有一種人屬於「投機取巧型」,即使主管提供工具、方法,並且不斷地要求、督促、施加壓力,但這類型的人卻只把心思花在如何應付了事,只想用不費力氣的方式來閃避壓力,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或是「製造數字、虛應故事」的情形。在這種狀況下,不僅本身無法把事物執行得有成效,亦無法從事物的執行過程中得到體悟,其能力亦無法提升。長期陷入此種狀況的人,可謂無可救藥,當組織在進行評核時,這類型的人往往是優先被淘汰的一群。
除了與因應壓力時的態度有關之外,誤把手段當目的的現象還可能因為個人的工作習性使然。
有些人缺乏系統化思考的習慣,看事物只看表象,卻不深究其背後的道理;聽一句話只聽表面上的字句,卻不思索這句話背後的意涵(包含對方是在什麼背景下、基於哪些考量、希望達到何種目的,而說這句話)。在這種「聽字」,而非「聽意」的情形下,即使表面上看似依照主管的「指示」去執行,但實際上卻並未真正達到效果。另有一種情形則是,誤以為事情只要「有做就好」、「做了自然就會有效果」,卻不講求方法,不關注做出來的品質與成效。這些狀況都會導致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誤把手段當目的的情形。
此外,另有一種人則是習慣性地規避責任,只求「不違反規定」、「不會犯錯被罰」就好,以為自己只要「形式上」做了、遵守了規定、達到了要求(規定、要求只是手段),則將來整件事情即使沒有效果(效果是目的),責任也追究不到自己身上來。經常為人所詬病的「公務員心態」,往往就是這種情形。存在這種心態的人,往往成為組織運作的負擔、包袱,是一種資源上的虛耗,因此當組織在進行評核時,也會最先被淘汰。

有做就好的心態,誤把手段當目的

從上述分析可知,一個經常「誤把手段當目的」的人,大多存在應付了事,或「我有做就好」的心態,因此凡事只做形式,或是只求表面的數字好看,可是在實際的工作執行上,卻看不出真正的效果;對其個人能力提升與職涯成長而言,本身無法從工作中歷練出火候,不出多久的時間,便可見其在原地踏步,甚或敗象叢生,終致一事無成。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聯強EMBA」授權轉載。更多精彩內容,請加入「杜書伍」粉絲團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