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搶先看》要有多少錢才幸福?破梯效應:加薪我也不快樂
奇斯‧裴恩KeithPayne
2018-06-15
破梯效應:加薪許多我也不快樂。為什麼?
我造成窮人惡性循環的那股力量,也造成富人的良性循環。如果你覺得犧牲今天的逸樂,以享受成果更為豐碩的未來,是明顯且正確選擇,那麼你的成長環境,大概是那種認真投資必有回報的環境。如果你相信大部分人都值得信賴,那麼你大概來自大多數人都還值得信任的年代。
當令人覺得壓力的事件一結束,你的壓力反應就穩定下來,那麼你大概活在基本上還算安全的世界裡。如果你含著金湯匙出生,那麼你就會在名為社會的階梯,隨著上升螺旋往高處走,未來多半明亮。因為在現代經濟中,你的本能是具有生產力的,追求的是長期成功,而非立即的危機處理。 我女兒一歲大時,發現一個令父母心驚膽戰的遊戲。如果把她放在床上或沙發上,她就會跌跌撞撞得挪到邊緣、尖聲大笑,然後整個人撲下來,因為她非常有信心,一定會有人接住她。為此我不曉得磨破多少次膝蓋和手肘,就是為了及時接住女兒,而她也從來沒有摔下來過。
新一季「100本商戰名人讀書會」!由謝文憲、許景泰,專訪30位名人,聚焦10大職場主題,分別萃取50本「精實導讀」與50本「名人共讀」,帶你用全面觀點解讀好書!點此立即加入:100本商戰直播讀書會
我曉得自己的干預,只會鼓勵她更熱衷玩這個遊戲,可是除了讓女兒吃苦頭之外,我想不出別的辦法,讓她明白這是危險遊戲,一部分原因是我擔心她會真的傷害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想讓她相信自己所住的這個世界,即使斷手斷腳出門去,也會有人接住她──這是促使她朝正確方向發展的一個小手段。
直到最近,大家都認為只有欠缺物質,才會導致貧窮循環,可是現在情況越來越清楚,相對貧窮和不平等造成的循環,和區隔窮人與富人的有形物質一般重要。當我告訴友人,我正在寫一本有關經濟不平等的書時,他們分享了自己幼時家境清寒的故事;我將這項計畫告知學術圈的同仁,請他們寄給我關於貧窮對大腦和身體,會造成什麼效果的科學文章。 沒有人提他們城裡最有錢的人,也沒有人寄給我討論棒球明星或銀行高階主管薪水的文章。然而,不平等的存在,對富人的財富和窮人的貧窮,具有相同的推動力道。 思考當今社會中貧富之間的鴻溝時,很自然會把焦點放在窮人身上。
有人問惡名昭彰的罪犯威利.薩頓(Willie Sutton)為什麼要搶銀行,據說他這樣回答:「因為那裡有錢呀。」假如我們問慈善家為什麼要幫助窮人,他們可能也有類似的答案:「因為窮人有需要呀。」不論在道德上或實務上,減輕貧窮當然都是關鍵目標。 貧窮摧毀個人生活的每個層面。在開發中國家,貧窮剝奪人類基本需求,所以減輕貧窮顯然比減少不平等來得重要;可是在已開發國家中,貧窮是大致相對,問題不是沒有衣服穿,而是孩子穿去學校的衣服,讓他們感到羞恥,因為不是體面的品牌。
在這樣的地方打擊貧窮固然重要,但那只是一半的戰場。 當我們志在對抗不平等,而且不只是對抗物質貧窮時,所得到的結論令人驚愕: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從目前的困境中脫身。人們經常混淆不平等與貧窮,同樣的,也經常把減少不平等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目標搞混了。不平等本身對於健康、做決定、政治與社會分裂各方面,都扮演著關鍵角色,而種種發現都顯示,光靠經濟成長是不夠的。
反映在吉尼指數之類統計數字上的不平等現象,幾乎完全來自於有錢人的巨額財富。假如有經濟天才能夠想出創新的點子,將所有人的收入一夕之間變成兩倍,結果只會讓不平等的問題更糟糕。因為百萬富翁的所得加倍、增加的財富更多,和一年只賺一萬五千美元的低所得者相比,其中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雖然每個人都比過去多了些錢,但不平等的程度卻更深了。 我們可以從人們的快樂感,如何跟隨工作收入的增減而變化看出這個模式。快樂是可以用來測量生活過得好不好的情緒指標,因為衡量項目包括健康、壓力,還有本書所強調的各項社會指標。
世界有史以來最富裕時刻,人卻超不快樂
從1970年代開始,經濟學家理查.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一再發現,以國家來說,越有錢的人越快樂,但是只到某個點為止。2010年出版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美國的這個轉捩點落在七萬五千美元左右,一旦收入超過這個點,金錢對情緒福祉的效果就開始走平:每年賺八萬美元的人,快樂程度和賺八百萬美元的人一樣。 由於我們國家大多數人的收入,都不滿七萬五千美元(2015年的家戶所得中位數,大概是五萬四千美元),所以能合理認為:經濟成長越快,應該越能增加一般人的快樂程度。
令人驚訝的是,事實居然並非如此,人們所得一旦增加,很快就習慣比較高的經濟地位,因為每一次收入增加,心裡就會重新設定新的普通標準。因此長期來看,平均快樂感和經濟成長毫不相干。這項意外的發現如今稱作「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 從標準經濟指標來看,過去五十年真是好時光。國內生產毛額年年增長,從1950年代開始簡直是直線往上竄升。即使碰到2008年痛苦的金融危機,以及接踵而至的經濟衰退,也只在這條線上造成一小段下折,過了那段期間,又繼續成長的走勢。
如果經濟成長那麼重要,大家的日子應該都過得很好才對,可是以整個國家而言,我們的滿意度卻沒有因此增加。 最近,我從羅利市(Raleigh,北卡羅萊納州首府)搭飛機到波士頓,途中無意間聽到坐在我後面的兩位女士對話,她們的話完美表達美國人的情緒。年紀較大的女士帶著波士頓口音說:「爛到底,每件事都爛到底了。經濟一塌糊塗,犯罪率像瘋了一樣──我是說,現在我只出門工作,下了班就回家,連門都不出了。」年輕的那位操著南方口音,深感認同的嘆了口氣:「真叫人遲疑,究竟該不該讓孩子降臨在這個世界上。」這兩位是買得起機票的人,她們搭機往返兩座繁華的都市,這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富裕的時刻,而美國則是世上最有錢的國家,如今犯罪率更是歷史最低點。但是很顯然,她們並沒有同感。
書籍介紹
作者: 奇斯‧裴恩 Keith Payne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奇斯‧裴恩 Keith Payne
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教堂山(Chapel Hill)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在不平等與歧視心理學領域享有國際領導地位。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都曾專題報導裴恩的研究,他也替《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和《今日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撰稿。
延伸閱讀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