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新書搶先看》「推力法則」,教你如何明智決策

史蒂芬‧斯洛曼StevenSloman,菲力浦‧芬恩巴赫Philip
2018-06-30
新書搶先看》「推力法則」,教你如何明智決策

輕推一把,決策加分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二○一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哈佛法律學者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發展出一套哲學,叫作「自由意志家長制」(libertarian paternalism)。
新一季「100本商戰名人讀書會」!由謝文憲、許景泰,專訪30位名人,聚焦10大職場主題,分別萃取50本「精實導讀」與50本「名人共讀」,帶你用全面觀點解讀好書!點此立即加入:100本商戰直播讀書會
名字有點拗口,但是理念簡單又吸睛。兩人的主要看法為,我們有時會做出差強人意的決定,有時會做出無助達標的選擇,這類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買了大披薩而非沙拉,結果一離開餐廳就感到後悔;我們決定跟外表滿分但沒幽默感的天菜約會,卻連約會還沒結束就開始後悔;我們買了十年前才穿得下的褲子,只因為沒準備好面對發福的自己;我們認為自己住得很近,所以就算喝醉了也不叫計程車;又或者我們相信器官捐贈的理念,也願意成為器官捐贈人,卻一直沒找時間簽名同意,因此萬一不幸發生意外,我們就無法捐贈器官了。上述每個例子都很符合人性—後悔自己衝動下的選擇,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信奉自由意志家長制的學者,主張行為科學可以成為善的力量,並用來改善我們的決策。行為科學可以找出後悔當初決定的原因,進而改善決策過程,以期做出更好的決定。這樣的作法稱為「推力法則」(nudge),行為科學可不留痕跡地影響決定,藉此更加符合內心真實的渴望。
在上述誤點披薩的例子中,可以施加的推力就是調整選擇順序,讓人可以先選沙拉、再選是否要披薩。選擇食物的順序可大幅影響民眾的決定,像在自助餐廳排隊時先出現的食物,往往比晚出現時更容易被人拿走。鼓勵器官捐贈的可能推力,就是立法讓國民天生就是捐贈人。
你可以選擇不捐贈,但需採取一些行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改變制度,不必在駕照背面簽名就可當捐贈人,若有特意簽名才不必當捐贈人。這項改變帶來重大成果,大幅提升捐贈人的數量。採取得主動選擇退出的作法,也提升了許多計畫的參與率。美國勞動部為了提升退休儲蓄,也開始鼓勵小企業規畫退休方案,並且把員工自動納入方案。
推力符合自由意志,因為這並無減損個人的選擇能力。沒人會真的阻止你吃披薩,或逼你一定要器官捐贈,不過這類方式又有家長制的味道,因為是由別人決定要鼓勵哪些選擇,像是把披薩擺在較後面出現,好增加你選擇沙拉的機率。支持這類家長制的論點是,無論如何都要做出選擇,自助餐廳食物必定有先有後,那何不把一般人在理性思考後喜歡的選項擺在前頭呢?
推力帶來的最大課題是:改變環境比改變個人更加容易又有成效。一旦我們明白哪些認知怪癖會刺激行為,就可以設計出適合的環境,讓那些怪癖成為我們的助力。
我們可以將這項法則應用在知識共同體的決策上。我們必須正視大眾多半不求甚解,既沒意願也沒能力熟稔決定前的所有細節,即使如此,我們仍可以營造適合的環境,就算缺乏通盤的理解,依然可以提升決策的品質。

解決方法一:難度要降低

我們的財經知識多半存於知識共同體而非個人所有,因此對於一般人所能容忍的複雜度,我們必須大幅降低原本的期待。每個人得有機會去認識、評估產品後,再自己做出決定,但前提是得有必要資源,才能吸收決策相關的資訊。
在美國的布告欄網站Reddit 上,你可以找到「解釋給五歲小孩聽」(Explain Like I'm )的論壇,網友會貼上各類問題,主題通常很困難,可能是分子物理學或金融學,論壇成員就會努力用淺白的方式說明。這個論壇人氣旺盛,代表凡是簡單易懂的說明,我們就能樂在其中,也凸顯出日常生活少有這類深入淺出的說明。

解決方法二:原則要簡單

提倡「自由意志家長制」的學者之一理查.塞勒不斷思考著理財決策過程,他也同意讓人熟悉財經議題不太可能奏效。金融世界太過複雜,而人類能力太過有限。他認為,與其努力教育大眾,不如給他們實用的簡單原則,毋需知識或努力就能實踐,像是「愈早投資退休計畫愈好」「收入一五%要存起來」「五十歲後要申請十五年的房貸」等。
這當然是很棒的出發點,但我們碰到的難題是群眾不太遵守原則。假設有名五十歲的中年人要申請房貸,打算按照塞勒的原則,但看到三十年的房貸超級划算,仲介一再向保證這機會千載難逢,眼見機不可失,一切原則都拋諸腦後了。
如果決策原則附上簡短扼要的說明,讓人了解不同原則的優點,說不定就會更加有效。無論是多角經營的益處、複利的威力或核心理財法則,只要產生正確的直覺,可能會讓人更想加以實踐,並且持之以恆。(本文摘錄自知識的假象先覺出版)
 
書籍介紹
作者: 史蒂芬‧斯洛曼(Steven Sloman) , 菲力浦‧芬恩巴赫 (Philip Fernbach)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史蒂芬‧斯洛曼 Steven Sloman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布朗大學認知科學、語言學暨心理學教授,研究相關主題至今已二十五年。擔任《認知》期刊(Cognition)主編,著有《因果模式》。

斯洛曼博士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一般人如何將事物分類、命名與思想之間的關係。他也研究過歸納推論、機率判斷、決策過程與推理思維。近年來,他的研究著重於人如何用因果推論周遭世界。

身為實驗認知科學家,他十分重視運算的邏輯思維,研究往往跟高等認知面向有關,包括因果推論、決策與分類。他目前把重點放在人類的無知與知識共同體。所謂「說明深度的假象」,指的是一般人以為自己了解事物原理,實際上卻僅有淺薄的認識。作者認為,知識的假象源自未能劃清自己與他人知識的邊界,把別人的知識誤當成自己的知識,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混淆,是因為我們所知多半不在腦袋裡,而是貯存於所屬的知識共同體中。

菲力浦‧芬恩巴赫 Philip Fernbach

布朗大學認知科學博士。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里茲商學院行銷學副教授。

研究範圍橫跨消費行為的領域,包括因果推論、機率判斷、理財決策與道德判斷。研究成果刊載於多個學術刊物,包括《實驗心理期刊:總論》《消費者研究期刊》《管理科學》《心理科學》等。

芬恩巴赫博士曾與消費者產品公司合作,擔任兩家波士頓精品公司的策略顧問,並且在TEDx發表演講。評論散見《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BBC等媒體。

 

延伸閱讀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