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曾待過一家蛋糕店,那店的老闆娘,脾氣非常、非常的暴躁,很會罵人,很會「刮洗」式的把人罵到倒。
員工一開始對烘焙產業充滿興趣,但被這老闆娘一罵過以後,好像脫皮一樣,靈魂都被罵飛了,忿然離職,再也不碰這個產業。留下來的員工,個個都無精打采的,做出來的蛋糕,也沒有靈魂。
老闆娘每天下午來巡店一次,在那之前,她往往會先去和她一群朋友喝喝下午茶,然後,每次來巡店,就會帶一兩個朋友。
有一天,老闆娘帶來一個號稱是團隊建構講師,他問員工:「為什麼沒有熱情?來,跟我一起!」
員工:「…………。」
隔一天,又來了一個密宗,送給員工一人一條能量項鍊,摸著員工的頭,說:「為什麼沒精神?來,閉上眼,你有沒有看到一道光?」
員工:「#&%$@。」
再隔一天,來了一位心靈導師:「為什麼沒自信?來,告訴我,我來傾聽………。」
員工:「…………。」
員工覺得這些都是沒用,這些都是枉然,因為────
真正的「原因」,是那個老闆娘。
但令她們最不屑的是,老闆娘身為「加害者」,自己卻變成了「拯救者」。
在朋友的眼中,老闆娘是「拯救者」,所以,老闆娘變成了一個「好老闆」,整天都在想辦法讓員工變得更好!
這樣一來,事情不但沒有變更好,員工反而變得更「崩潰」了。
終於有一天,員工集結罷工,在牆上貼滿字樣,訴說這店根本就是血汗工廠。但這件事馬上就被其他人「壓」下來,因為熟知老闆娘這段日子所做的努力,大家都認為,是因為這些員工真的「很難搞」,台灣的烘焙業遲早會垮,因為,因為,因為——現在的「年輕學徒」,連蛋糕都不願意好好的蹲下來學、好好認真做!
以上是一個典型的故事。
把問題出在大時代年輕人,其實是上一代自己所鑄的錯
聽過一些母親,非常的擔憂,她們認為,這一代孩子個個都無精打采、不努力。
當你聽到了這些母親,你一定想幫助她們,因為她們是多麼的關心自己的孩子。
不是嗎?
在刻版印象下,母親通常都是家中那個比較「軟」的角色,她殷殷不倦的,永遠不放棄的,在幫助這個家庭;我們老是認為,母親,一定是一個家裡最願意「忍」的,也最願意犧牲自己、伸出援手……。
母親,一定是對孩子「好」的。
難道,不是嗎?
也因為這樣的「刻版印象」,當一個表面溫柔端裝嫻淑的母親,實際上根本就是「加害者」,或甚至是「施暴者」時,情況就複雜了。
首先,不像剛剛那個「老闆娘」例子,一般人很容易在腦子構建一個清清楚楚的「惡老闆娘」影子,很容易想像她如何「惡」對員工。
一個這樣溫柔端裝嫻淑的「母親」,帶給孩子陰影,而且那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一般人怎麼想都想不透,怎麼想像都想像不出那個畫面,怎麼可能?怎麼可能?
這樣的「無法想像」,就進一步的帶來剛剛「老闆娘故事」裡的最後錯誤判斷。
大家忽略,所謂童年的陰影,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綜合的;並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並不是一個「因」就對一個「果」。重要的是,母親的暴力,往往不是皮肉上,而是言語上,可能是一直掛在嘴邊的「你很爛耶!不到別人家小寶的一半好」,或是「你就是笨!笨就要比別人努力一倍!」,還是不斷的威脅「你再這樣,我就要把你在家裡懶惰的樣子告訴你學校老師!」
這些話,我們是聽不到的。
我們只看到,眼前有一個,一直在找尋方法解決自己孩子的問題的母親。她是一個可憐的母親,更可憐的是,這個母親一直沒辦法解決(如同那個老闆娘),所以,她的形象,會讓更多人想要伸手出來,想辦法幫她解決。
沒有人想過,之所以無法解決,主要原因簡單不過了,就是因為──
問題之「源」,一直存在。
而且,問題之「源」至今仍在「作用中」。
問題之「源」,就是那個母親,以及她在其他人沒看到的時候所做的事情,她自己恐怕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源」,到底是因為哪些話、哪些觀念、哪些事件(occurrences),讓那個「陰影」永遠擺脫不掉。
於是,當時的那個「無意識」的「施暴者」,現在卻變成了「有意識」的「拯救者」,用一種很合理的邏輯,伸出援手去救自己從小就施加心理虐待的的孩子,甚至像故事裡的老闆娘,一口氣找了好幾個人幫忙協助,一起來「幫忙拯救」,無形中慢慢演變成了一種互相取暖、互相繼續影響下一代的集團組織。
自始至終,無人惡意為之,因為大家都是不小心、無意識的讓它發生的,不過,因為「有意識」的「搞錯方向」,於是,愈來愈糟。
繼續發生。繼續發生中!
以上告訴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之無法解決,很有可能是,問問題的那個人,本身就有問題,或許她根本就是問題之源。
最可怕的問題,根本就是,由「問題製造者」所問出的問題!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