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網路效應是怎麼被打破的?

EvonneTsai
2018-11-01
網路效應是怎麼被打破的?
圖片來源 : pixabay
有一個問題在我心中總是充滿疑惑:網路效應看起來是個讓強者越強的必勝絕技,但是那些擁有網路效應的產品與服務,例如MSN、雅虎奇摩拍賣,到底是怎麼被打破的?
先簡單解釋什麼是網路效應:當使用這項產品/服務的人越多,這項產品/服務,就越有價值。
網路效應又可以細分成同邊、跨邊、正向、負向,我就不細講理論,只介紹例子了。
例如Line,如果只有一個人使用Line,Line一點用都沒有,但越多人使用Line,他帶給所有Line用戶的價值就越高,由於都是「使用者」這方越多人加入越有好處,所以這是同邊的正向網路效應;
又例如電商平台,如果只有很少的賣家或商品在平台上,很少會有買家想去那個平台買(除非是很niche的商品平台),反過來很少買家的平台,也不會有賣家想去上架,但是一旦有某一方開始增加了,例如有足夠的賣家在平台上,就會帶動買家瀏覽購買,正向的效應讓雙邊的買賣家都越來越多,這就是跨邊的正向網路效應,但是對處在同一邊的賣家來說,越多賣家加入卻代表競爭者變多了,這就是同邊的負向網路效應。
網路效應幾乎是商業模式中牢不可破的必勝法寶,因為越多人用我,我就越強大,比較少人用的小咖要怎麼跟我競爭呢?所以我一直有個疑惑,實際上還是有些具有網路效應的公司被打垮或是讓小咖竄起了,為什麼呢?
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等登登的MSN,當時幾乎我所有朋友都在用,而越多人使用MSN,大家就越黏著在上面,其他通訊軟體怎麼可能取代呢?
然後是接下來的Facebook時代,如果Facebook這麼強,那麼Instgram是怎麼崛起的?
還有我大學時很紅的雅虎奇摩拍賣,上面有這麼多的買賣家,雙邊效應簡直牢不可破,奇摩拍賣東西超多什麼都有,之後是怎麼被露天取代,蝦皮又是怎麼竄起的呢?
我有天躺在床上滑手機時,突然啪嚓!有了一點答案。
網路效應是怎麼被打破的?

1.從平台的某一方或某個需求開始,強力切入一個需求,從小群體先崛起,創造新的網路效應,再往外擴散

IG的崛起,其實是因為他有濾鏡可以把照片拍得很漂亮,打中了社群分享的需求,再加上當時智慧型手機的拍照技術也發展成熟(iPhone 4!),所以以照片為核心的社群分享方式就這麼火紅了起來。
露天的崛起,其實是因為雅虎奇摩拍賣當時決定要收成交手續費,引起賣家不滿,露天以完全免費策略吸引了這批賣家過去,買家才跟著過去,推動了雙邊網路效應的巨輪。
之所以要從小群體先崛起,是因為這樣才能累積足夠的傳播勢能,Facebook也是從哈佛校園先崛起,如果一開始Facebook就被丟到大眾面前,恐怕再怎麼加好友,身邊都沒有多少人使用,無法迅速交織成網絡然後擴散出去。

2. 點線面體的「體」:時代背景的改變,帶來人們行為的改變 – – 隕石把上個世代的霸主恐龍給淘汰掉了

MSN的沒落,與Facebook以及Line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而Facebook與Line的崛起,又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有很大的關係。
Facebook吸走了人們的注意力,社交方式從訊息變成臉書這種平台,加上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拍照打卡上傳情境」,讓Facebook快速擴張,Facebook隨時想拍照打卡上傳的模式,也帶來了智慧型手機的需求,所以互為推手,將強項在PC版的MSN遠拋在後。(其實更一開始是偷菜的情境,為了自己的農場大家狂互加好友,這可以總結到第一點,從某個需求強力切入XD)
之後Line的崛起(2011年),也是以手機平台為邏輯設計,建立在手機移動平台上的私訊軟體,之後的MSN,即使做了手機app版本(2014年),也已經沒有人在上面了。
智慧型手機的崛起改變了許多事,其中使用者行為應該是最重要的,注意力與使用時間,從電腦移到手機的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蝦皮從一開始做電商,也同樣以手機平台做原生的邏輯設計,再用免運從小型賣家切入(我記得我當時是在批踢踢買媽寶二手用品時認識蝦皮的XD)。
我相信未來幾年,智慧型手機一定會繼續改變許多事情。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在搶做智慧音箱,如果他變成下一個隕石怎麼辦?還有AI我認為也是下個隕石(天上隕石好多活著好辛苦啊~~)。

3. 學習成本以及轉換成本都逐漸降低

我覺得這也算是隕石的影響之一。現在的app和傳統的軟體比起來是非常輕量化的,功能不會太複雜,平台幾乎都相容(平台也只剩下iOS和Android兩種)(喂你把Windows phone放在哪裡),很重視使用者體驗與使用流暢度,使用者直接在手機裡裝多個app同時使用,隨時切換,幾乎是零成本甚至不用花太多大腦的事情,Uber離開台灣時其實我不太痛,因為我手機已經有55688 :P。
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可能的原因呢?
但我必須要說網路效應依然是非常強大的武器,都是要拚了命才有可能動搖一絲絲,更不用說還有許多看起來堅不可摧的層層網絡包覆的企業,看起來來十顆隕石也會要撞地之前在超厚大氣層就被燒掉啊!
其實,我們做的事情,也有些是具有網路效應的
網路效應對人類來說是什麼?
再說一次網路效應的定義:當使用這項產品/服務的人越多,這項產品/服務,就越有價值。
1.你得到的知識越多,而且具備一套思考的框架,能將這些知識內化之後互相連結、觸類旁通,這些知識就越有價值,就像Google一樣,具備強大的核心演算法,越多人使用,就有越多data,越多data,AI提供的服務越準確,就吸引更多人使用。
2.你認識的人越多,就越多人想跟你當朋友,因為進入你的人脈網絡會更有價值,可以認識更多人,就像Facebook一樣,越多人加入,這個網路就越有價值。

3.或者是,你認識的「同溫層以外」的人越多,或是你嘗試「舒適圈以外」的事情越多,你能接受到的觀點與挑戰越多元,從這些多元觀點與挑戰中,你進一步磨練了自己的思考框架與克服挑戰的能力,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舒適圈與同溫層,並具備向外挑戰的能力,強者不都這麼煉成的嗎?

4.對我自己來說是,越寫文章我就越能好好整理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寫出好的內容,越能寫出好的內容,讀者和鼓勵就越多,讀者越多我就越有動力好好寫文章XD

那什麼時候,「人類的網路效應」會被打破呢?我想一樣是點線面體當中.「體」,也就是時代背景的改變。
例如以前學的知識,在Google時代突然都搜尋得到了;以前擅長的技能,突然能被機器取代了;你熟悉PC知識,但突然大家都在用手機了;以前認識人很困難、聽到厲害的人的觀點很困難,但現在很容易能搜尋到某人的Facebook或Linkedin並加好友、聽他們分享。
或是有一天,網路讓你手上的技能變得不那麼特別,學得你的技能變得不那麼困難了,你的專業進入門檻變低了。
例如,如果有一天,創作與觀看的趨勢逐漸轉為圖文或影音創作,也許我的長文章就沒人看了(哭)。更可怕的是有一天AI進化到能寫出和我一樣品質的文章,還比我會上網找資料!
所以最後的核心競爭力,也許剩下應變的彈性與改變的勇氣。
  • 當你注意到Google能搜尋得到你已知的知識時,學會使用Google搜尋到的資訊,增強你的論點與思考框架
  • 擅長的技能被機器取代,那就學會駕馭機器,讓工作更有效率,甚至創造更多機會(有一種說法是,洗衣機的發明解放了婦女的時間,促進了女性地位的崛起,我很樂意家務工作都被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取代)
  • 加某人Facebook簡單,但與人相處互動的能力也許更難更有價值(有天去誠品一看,怎麼暢銷書單都是類似「和誰都能聊不停」、「被討厭的勇氣」、「情緒勒索」、「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 創作趨勢轉為影音,我就……其實手機或直播等科技已經將影音創作的門檻越拉越低了(這也是個促進時代轉變的重要因素),或是某一天我找Youtuber合作吧,沒說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啊!

(當然還是有人無法適應改變的,這不代表沒有應變的人就是迂腐不知變通,只是我很幸運能有準備面對這些改變的餘裕和學習能力--也許我之後會被兒子說迂腐不知變通呢……)

讓我們一起成為靈活的蟑螂,而非成為大而難以適應環境的恐龍吧!(立刻把手機之前刪除的抖音再載回來)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Evonne Tsai授權轉載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