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雇者(freelancer),意即自己雇用自己,從雇用者的角度來看,你希望雇用什麼樣的人?如何放置這個人在對的位置上發揮戰力?如果所需的戰力不足,是讓這個人養成這項戰力、還是另外雇用或外包呢?
我認為變現力反映在三個方面:時間管理、市場定位,以及需求對接。
▍時間管理:化整為零、優劣排序、持續產出
我有一套個人稱之為「多工時間管理樹」的概念,整棵樹對應的是三年計畫,越往上頭可能相對模糊,甚至在雲端。
主要核心就是:化整為零、優劣排序、持續產出。
而這張圖是一段時間的截段。我通常在同一時間手上會保持兩條主線,比如說備課、專案,屬於需要大量時間的項目;另外,會隨時開副本,比如說靈感來了寫一些筆記、臨時的邀約思索一下規劃,或是其他「臨時、突發性」的事件。
為了不讓副本開得太多、耗費太多注意力,我會設置一條臨界線,分為上臨界線(獲利)與下臨界線(停損),通常是二小時。有時持續有進展就會一直做下去,所以告訴自己,二小時後就得停下來,無論進展有多順利;反之,可能持續沒有進展,那麼二小時後也得停下來。
那麼,什麼時候將這些「暫停」的副本繼續完成呢?當我在主線沒有進展或是覺得累的時候,我會挑個有興趣的副本繼續下去,一樣依循臨界線的規則。我習慣在A4紙上構思和筆記,所以可以將脈絡停留在當下,有點像病人診斷紀錄的概念,隨時可以繼續。
另外我會有個「流量池」(最近有本書提到這名詞,挺好的,以前我管它叫庫存水位),控管這些副本數量,不超過十個;超過二個月的副本,我會進行結案動作,也就是列為優先處理的副本,看是要強制結案(歸檔)、還是整理後再重開一個新的副本(推進)。
當你習慣這樣的模式之後,在腦中會建立「索引」的概念,會很清楚手中的佈局、主線與副本,隨時可以進行資源調配,或是外包給其他人。這些經驗,來自過去系統開發專案管理、製程生產排程規劃、營運三年策略規劃等打的底,加上這幾年培訓也養成寫rundown的習慣。
▍市場定位:找不到藍海,即使是紅海的深處也會有機會
以 3C 模型來看,有三個區塊是可以著力的點。
區塊一,市場有需要、你能做、別人也能做。相對容易切入的部位,因為市場對於供需關係已經有認知,只要你能滿足市場需求,就能找到機會。雖然這區塊可能已經是紅海市場,但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有沒有可能還有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沒有被提供的體驗?這些很可能就是位於海平面之下的冰山,而現在看到的供需只是冰山一角。初期用價格切入,中期用規格來差異化,長期用價值將競爭對手驅離市場。
區塊二,市場有需要、別人能做、但你不能。簡單來說,放棄、學習、結盟三種選擇。放棄這塊市場、或是學習養成能供給需求的能力,或是利用你的核心能力(區塊三)與之結盟,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區塊三,市場有需要、你能做、別人做不了。首先先確認別人做不了,是因為不想做(效益不大)、不會做(能力不夠),還是不能做(資格不符)?評估這塊餅夠大,可以養活自己,再決定要不要跳進去。因為這區塊在初期可能需要時間教育市場的認知,等市場認知形成了,可能就會有人跳進來分一杯羹,那麼你就得在教育市場的同時,建立起競爭障礙。
最終朝向區塊三為目標邁進,要擴大這個區塊,不外乎三種方式:向市場靠近、將市場拉近,以及把對手逼出(將區塊一納入區塊三)
▍需求對接:透過場景化標籤讓客群看見你、找到你
要對接到市場的需求,除了要有供給的能力之外,還得讓市場看見你。
所以,你必須找到自己的標籤,比如說簡報、寫作、攝影、數據分析等,這是屬於「技能導向」的標籤,如果你是職場工作者,這樣當然沒問題,因為我們很習慣這樣去檢視一個人的職場能力。所謂的斜槓,也是多以「技能導向」的標籤來呈現,於是你會用手機拍照、修修圖,可能就加上「攝影」這個標籤。
但是身為自雇者,你會發現這樣的標籤不夠識別度,甚至滿街都是。或許別人可以認同你「簡報」很厲害,但是要掏錢買單又是另一回事了,關鍵在於你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值不值得?所以,要讓你的目標客群對接到你,就必須用場景化的標籤,比如說:「讓老闆、客戶都買單的提案簡報」、「有效溝通、精準表達的職場簡報」等,明確讓客群知道你可以解決他在什麼場景之下的什麼問題?
二、競爭力:有意識的體驗與問題導向式的學習
競爭力來自職場經驗的積累、對生活有意識的體驗,以及不斷的學習。
過去一直都是以問題解決導向來學習與閱讀,但除了用來解決問題之外,幾乎沒有具體輸出的作為;去年看了《躍遷》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在於「輸出」這塊的具體實踐了,關於提升學習效率,可以閱讀第三章的部分。
我花了二年多的時間將過去的知識與經驗整合為不同的知識方法論,也透過實體授課、顧問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去驗證與完善整個知識體系。
在今年開始嘗試著寫作來逼迫自己將知識更有結構性、更平易近人;當然,為此也大幅增加不同領域的閱讀量,這些都是運用到IPO的模型。(請參閱《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讓自己從容又持續地成長?三個步驟將知識IPO,把知識變現成價值》一文)
今年我寫了49篇文章,包括商務簡報與邏輯思維、職場成長與自雇者思維,以及一些好書觀點分享,加上這一篇正好50篇。
三、影響力:找到你的為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