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態度轉變--計算時間的投資報酬率
首先要先將時間具象化,確切的做法包含:
計算自己的人生還剩下幾個小時,假設一般人活到80歲,(80-現在年齡)x365天x一天24小時=人生剩餘的時間,再扣除睡眠,例如一天有1/3的時間在睡覺,所以結果要乘2/3,剩下的時間比想像中少很多!(我大概27萬小時)
計算你目前的「人生時薪」,算法很簡單,今年你的時薪=年薪/年工作時間
年工作時間的計算,我是直接去查人事行政局,2018總放假天數是115天,特休算七天,所以上班日是366–122=244,244x每天的工時,就是年工作時間。
但在算工作時間時我突然發覺,我在整理家務、照顧小孩時的時間,應該也算工時,這樣其實我時薪超低的!!(實際有多低不敢算QQ),開始體會到了月薪嬌妻,覺得自己該領薪水的感覺XD
3. 設定你的目標時薪,也就是你認為你的「年薪/年工作時間」,應該領多少,這不只是設定目標的概念,而是嘗試用「投資」的方式來思考時間。在財務上面我們有個詞,叫做ROI(Return of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等於「賺到的錢/投入的本金」,而這個目標時薪,是一種「ROT」的概念,Return of Time,也就是你投入的這些「時間」,現在可以得到多少報酬,你未來預計得到多少報酬。
實際執行之後我發現了幾件事情(未必書中有提到):
心態轉變,時間從一個無價、似乎自己可以隨意揮霍的東西,變成一種資源(雖然心中知道它很珍貴.但其實浪費時間時真的很無感><),每當我浪費時間時,就會想到每浪費一小時,就等於浪費了多少錢,會有比較痛的感覺
我會開始思考自己是在「用時間換金錢」,還是在用「能力與價值換金錢」,我會發現雖然自己看似薪水不低,但考慮了工作時間之後,其實時薪不算高,如果再考慮自己浪費掉的時間,就會發現有許多無用的投資標的,正在消耗我珍貴的時間資源,拉低我的時間報酬率。
如果我手上要做的事情低於目前的人生時薪,那你就應該找其他人來做(外包),或是考慮不做,人生的優先順序會有比較明顯的判斷標準(Evonne OS:但還是有一些事情無法用時薪衡量,例如陪伴家人的時間,但是像打掃這種不是非你不可的事情,也許就能以較低的時薪外包)
二、減少loading時間與心力:將任務系統化,將判斷規則化
理科太太在博恩夜夜秀的訪問時有講到,她在一開始拍Youtube影片之前,就已經先寫好一頁guideline,定義顏色、字型等影片產出的基礎規則,一方面是可以達到影片的一致性,另外一方面是有效率。
這個思維讓我立刻想到自己的工作習慣,我在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是常態會做三次以上的事情,也常會先建立一些規則,或是去找過往的template,小如自己產出的會議紀錄,固定的格式、字型大小、所有檔案的命名規則、每天早上進公司要先做什麼、每週一一定先做weekly plan(我還會發會議邀請給自己)……,大如專案合作時,其他人要怎麼跟我配合,我的回覆時間是多久,要找我回報問題時,需要先提供什麼資訊,如何提供......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
我可以大幅減少調格式、摸索適合呈現方式、暖機想自己要先處理什麼問題的時間,讓我的大腦轉換到自動駕駛狀態,把我的思考精力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我可以管理其他人對我的期望,並節省雙方來回溝通確認的時間,大家對我的產出也能有一致性的認知,進而建立信任
之後容易將這套工作交給他人或是下屬協助。從0到1是困難的,但是已經有了template,找到裡面的資訊並填寫進去就簡單很多,這可以做為訓練與移交下屬的開始
(其實我很想來執行看看像Jobs那樣,一整年只穿同樣款式的衣服,以節省挑衣時間的做法,這也是一種規則化,我現在上班服已經快差不多都那幾套替換,但做為女性自己還是有些心理障礙覺得該變換一下,之前的韓國和日本同事還不約而同跟我說過,在他們國家,如果女生兩天都穿同一套衣服,會被認為是前一天玩過頭沒有回家……所以目前還有些障礙……)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總是能找到簡單的「公式」,來解讀一個複雜的想法,例如他說,怎麼樣是一個「被公認為幹練的人」呢?
目標達成能力=持續性x戰略性x信賴性
持續性=熱情x使命
戰略性=企劃力x執行力
信賴性=人品x能力
我將它解讀為:
一個被認為幹練的人,能用對的方法,並有熱情持續做對的事
--使命是對的目標;企劃力是對的方法;執行力與能力,是能正確規劃與執行的能力;而熱情與人品是確保「對的事能持續被做下去」的基石。
說起來似乎有點虛無飄渺有點遙遠,但這些其實是由許多「從現在開始」的小事,與一次次思考、執行、檢討、修正循環而來,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能持續提升自己的「ROT」,往自己的目標邁進。
以下是這本書的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goo.gl/PQwU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