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癌症高危險群?三大主題:防癌、抗老、私房養生術,帶你一次了解劉醫師的營養療法奇蹟!立即點擊報名:「防癌、抗老、養生術30講」
一轉眼孩子也已經兩歲大,在這兩年的「育兒專案」中,成長更多的,絕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自己。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的未來他自己會做決定。所以要說父母應該把孩子教成什麼樣子,有點言之過重。孩子並非父母的塑造品,我們當然從旁協助與引導他成長、學習,但同樣的孩子也在教會我們許多事情。
而當身為父母的我們虛長了更多年歲,擁有更多經驗與知識時,我們理應要比孩子成長得更快才對。
很多朋友遇到我,會跟我開玩笑說:「 Esor ,你平常怎麼教你的孩子時間管理呢?」其實剛好相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學到的時間管理方法更多,尤其在這兩歲的小朋友身上。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這個階段性的心得。
一,不要討厭情緒,嘗試改變行動、解決問題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還不懂得如何表達,所以第一時間,「情緒」是他們最直接的反應。一開始我們可能以大人的心態去想,想要立刻壓下或禁止他們的負面情緒,而這往往更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雙方的情緒對抗。
可是我常常會和老婆一起反省,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其實孩子真正的問題不在那個負面情緒上。我們常常發現,情緒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目前唯一會的表達方式,用來表達某些他們無法清楚說明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想壓下孩子的情緒,往往真正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並且孩子也沒有學會除了表達情緒外其他的行動方式。
而做為父母,應該要比孩子更懂得如何找到情緒背後的問題,以及情緒反應之外其他的行動模式。
所以我們漸漸發現,或許我們應該以自己作為示範、引導,讓孩子知道除了情緒之外,是不是有其他可以做出反應的行動呢?那會是什麼樣的行動呢?另外,我們也在學習如何去發現孩子表達情緒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不是他累了?餓了?不舒服?
如果不要在情緒上對抗,但也不只是單純安撫,而是嘗試去引導他採取不一樣的行動,或是幫助他找出問題並解決,常常親子間可以有更好的溝通。
當然,這件事情在兩歲小孩的身上絕對不容易實現。
可是這也讓我和老婆常常反省我們自己,父母是不是也能察覺到自己正在被負面情緒掌控,而這時候可以如何調整我們自己的行動,從解決問題的行動出發,來替換發洩情緒的行動呢?
情緒當然是要正視、要抒發的,不過有時候我們沒有自覺到自己正在被情緒掌控,而錯失了可以利用解決問題的行動來抒發情緒的方法。
二,休息,永遠是計畫的一部分
孩子的需求有時候其實很基本,他累了、他餓了,他需要先好好休息一下。或許在旅途中,孩子在吃飯的餐廳吵鬧,但可能是早上玩得太累,午餐又拖延了時間,孩子需要休息了,想要睡覺了,而且無法像我們大人一樣逼自己去做違反生理需求的事情。這時候,可能覺得小孩像個小惡魔。
但如果孩子睡飽了,吃飽了,有足夠的精力,身體也在舒適的狀態,又忽然覺得孩子笑起來、玩起來是那麼的可愛。
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去解決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已。但更好的方法也不是等到有問題才去解決,而是永遠要把孩子的生理需要當作計畫中重要的那一部分,規劃任何行程就要考量到怎麼休息?何時吃飯?如何讓自己總是在生理問題出現前就能解決問題。
這是孩子教我的第二課。對大人來說,克制一下自己的基本需要很簡單,但卻不一定是好事。我們可能只是比孩子更會忍耐與不在意,但這些問題其實對我們與孩子一樣會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
於是,我也開始練習把休息當作計畫的一部分,可以為了休息去捨棄、放下一些東西,而這確實讓自己在執行最重要的任務時擁有最好的精力,同時也帶來真正更好的成果。一些以前覺得困難的、壓力很大的、執行起來速度緩慢的事情,當我懂得把休息納入計畫的一部分後,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因為以前我們忽略自己心中要去解決某些基本問題的吵鬧,但就跟孩子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無法好好吃飯,好好完成一件事情的。
三,要有樂趣、有成就感的去採取行動
陪伴小孩練習一些生活技能、知識,例如刷牙、上廁所、收拾玩具,或者是希望孩子學會一些好習慣,例如說謝謝、上床睡覺。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去買了許多童書、教材來跟著孩子一起練習。童書或幼齡教材都有一個共通點,一定會設計一首歌、一個故事或遊戲,來教小朋友去學會一件事情。
有些事情我們覺得這樣做可能比較好,但兩歲的孩子怎麼聽得懂道理呢?如果硬逼小孩子去做,有可能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又不能理解意義,更不懂父母為什麼要我去做,還覺得是一件愈來愈討厭的事情,以後的抗拒反應就一直持續下去。
可是有時候學學童書裡的方法,把要小孩去洗手、刷牙、戴圍兜,編成一首歌,或是講成一個故事,讓小孩覺得這件事情是好玩的事情,然後讓小孩去感受這件事情他可以立即感受到的好處,像是手或牙齒會香香的。一開始沒有做到很好也沒關係,但如果小孩願意去做就給予獎勵。
當小孩覺得這件事情是有樂趣的,可以感受到他能理解的成就感(香香的、讚美或是獎勵),那麼以後能跟小孩溝通這件事情的難度就會降低了。
這是孩子教我的第三課,逼自己去做什麼行動,那永遠會變成一個討人厭的行動。但身為大人,我們卻可能常常想要讓自己直接去做那些有意義但我不喜歡的事情。可是當這個行動就是討人厭時,反而更容易拖延,帶來更大的壓力。
我們現在成熟到可以了解意義,但我們卻可能忘了孩童時學會一件事情時需要的樂趣與成就感,而後者其實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更加重要。
不過,或許我們需要的獎勵不再是一個小小的點心或簡單的讚美,有可能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持續成長,會是更能激勵我們的歌曲與獎勵!
四,成長心態,我們都在還可以改變的過程中
孩子有一天要面對一個我們沒有面對過的世界,這個世界一直在改變,他們要去解決那些我們可能沒有解決過的問題,並且終會變成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所以,我沒辦法幫孩子做決定,孩子不是我的傳承、不是我的模型,他會自己走自己的路。
對孩子過度的期許,有時候會變成父母與孩子雙方都不可承受之重。
孩子可能最需要的,只是我們的陪伴,我在旁邊看著孩子去探索一個玩具、一本書、練習怎麼用餐具,陪著他探索,給他一點練習的建議,但孩子做錯做壞也沒關係,我繼續提供他可以怎麼調整步驟的建議。如果孩子有進步了,就給他一點適度的鼓勵,讓他知道他可以自己去練習並獲得成長。
孩子的變化真的很快、很大,這是孩子教我的第四課。
因為身為父母的我們,到了這個年紀,有時候會不小心忘記其實自己是會改變的、可以成長的。孩子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
在這一段孩子給了我啟發的過程中,我讀到了《心態致勝》這本書,我也迫不及待把這本書推薦給老婆一起讀,並且一起討論如何幫助孩子體認到失敗與挫折沒關係,但要保持我們可以透過練習去改變的成長心態。
五,先照顧好自己,包含身體與目標
對於忙碌的工作者來說,趕快的投入下一個忙碌的工作,似乎是很多朋友習以為常的習慣,甚至要這樣做才會更安心。在一般的職場工作上,或許別人只看你的工作成果,或是別人根本不在意你,對於你的焦慮、情緒、不快樂都沒興趣,所以這樣的忙碌似乎真的可以應對很多工作。
但是,我們有沒有好好面對、應對自己呢?
然而,照顧孩子可能是一個我們少數會跟某個人非常密切面對面的工作過程(姑且讓我先這樣說),孩子會非常直接感受到我的心情情緒、精神狀態,孩子是最在意我的那個人,他對我的真實狀態非常在意。所以如果我不快樂,陪伴孩子的過程也不會快樂,孩子也不會快樂。
這是孩子教我的第五課,不要以為是自己在照顧孩子,我們要先懂得照顧好自己。為人父母後,更加忙碌,時間更少。但也因此更體悟到照顧自我價值的必要,唯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注意到自己的需要,才能全心滿足他人的需要。
煩忙不因時間少,只因把自己放到了最後一位。
六,建立好習慣,是最困難但也最簡單的方法
怎麼樣的小孩更好帶呢?應該是擁有好習慣的小孩吧!如果孩子的休息時間、吃飯時間有固定規律可以預測,如果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時能夠有固定的步驟,那麼父母就會更容易做計劃,也更能夠輕鬆引導小孩去完成某些事情。
但是習慣每個人都有,只是有好有壞,而要改變壞習慣卻可能不是那麼速成。於是我們很容易去採取自己覺得最簡單的方法:責罵孩子(或自己)的壞習慣。
但是這樣做久了,我們也常常發現,孩子的壞習慣沒有改變,但父母和孩子的對抗卻愈來愈惡化。或者,自己的壞習慣沒有改變,但自己與自己的對抗也愈來愈惡化。
這是孩子教我的第六課,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一開始看起來最困難的那個方法:改掉壞習慣,建立好習慣。
習慣就是人的自動化流程,有更多的好習慣,意思是我有更多時間不用耗費精神或意志力去做某些事情,可以更自動化的完成好的行為。
相對的,有太多壞習慣,意思就是在許多時候我必須多耗費精力才能扭轉自己的自動化反應。
七,練習做出選擇
我們總會在孩子挑禮物時,跟他們說:你只能選一個玩具。但我們自己卻總喜歡在待辦清單上排滿事情,而不想、不敢做出選擇。
我想要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我把這件事情加入待辦清單,就像我之前有任何要做的任務,就很直覺的加入待辦清單一樣。但是這個任務可能反而帶給我們更大的壓力,感覺自己的時間更加受到擠壓,發現有很多任務都無法好好實現。回過頭來,可能與孩子的關係也疏遠了。
有位讀者曾經留言跟我說:「
「選擇」也應該包括「放棄」在內。做不到放棄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不願意」,以為那樣犧牲太大,卻沒想到另一面才是代價太高。正常工作時間以外,至少要空出一隻手給家人。如果忙到連一隻手都不能空出來,那麼這個忙碌恐怕是無意義的。」(出自:
不是沒有時間,不是沒得選擇,只是沒做選擇)
這段話我銘記在心,也常常拿出來提醒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之前我們大多數的專案或許是事情的專案,而家庭是「人」的專案。「人」的專案不只是完成事情而已,而是在人與人之間能否創造出更深刻的情感價值。這時候,人的陪伴就不只是零碎時間可以處理的任務,而是真的需要為家人留下足夠完整的時間才能創造出人的價值。
當然,我無意為大家做選擇。我只是說,如果當我們決定要去創造家庭的價值時,那麼在這個選擇之下,我們只是單純的又加上一條待辦清單?還是真的願意回頭改變自己的工作、生活流程,讓這個選擇真正落實呢?
這是孩子教會我的第七堂課,我像自己教孩子要好好挑選自己要玩的玩具、要看的書一樣,重新練習如何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做出更深刻、更投入的選擇,並且真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只是又加上一個待辦清單而已。
小結:
我相信,孩子教會我的時間管理課,不會就此結束。孩子要學的東西還很多,他還需要很多的成長,而這也讓我看到,我自己也是這樣。
我在
上課時,常常有學員特別喜歡聽我的育兒經驗,還有學員建議我可以多寫這類文章。我想我不是育兒專家,但我從孩子身上學會不少,這倒是值得分享的。這篇不是愚人節玩笑,而是我這兩年經驗的一個階段性心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