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態系統(Eco-system)成為政府、創業家朗朗上口的名詞,我剛好在韓國創業國度高峰會(Startup Nations)看到一份做的非常棒的世界創業生態系統評估報告(但沒有台灣),很值得分享給大家。裡面以矽谷作為主要的參考基準,將創業生態環境分為八個指標做比較:
從這份報告對比臺灣創業生態系統的優劣勢及政府未來在創新創業政策的角色,可以給我們許多思考與借鏡。
關鍵問題:在我們的想像中,一個成功的創業生態系下的台灣公司長什麼樣子?
世界上最偉大的探險家哥倫布,在航程中人心惶惶的時候,只有一個堅持的信念,就是「航向西南西」,每天堅持著一個方向,終於能夠發現新大陸,臺灣目前創業政策資源與活動百家齊放,但似乎少了對於整體臺灣創業方向的共同想像,我們應該先完整思考規劃臺灣未來的創新創業走向,並透過Big data做依據,好像電影「魔球」(Money Ball)先算出要贏球的需求數據,再用最低成本來達成,在創業政策中,也該先把我們理想中的台灣新創公司需要的各種元素定位出來,才能制定更精準的政策。
例如從「資金籌集」的角度,如果我們從矽谷新創公司的數據來看,若把一個新創公司分為四個時期(探索Discovery、驗證Validation、效率efficiency及規模化scale)矽谷的公司平均在這四個階段獲得的資金分別是65萬美金、233萬美金、311萬美金及793萬美金,如果臺灣新創公司希望達到矽谷的規模,我們就要想辦法思考去促成這樣一個籌資的結果,例如法規環境及資本市場如何支撐這種可能。
而矽谷新創公司其他可以參考的數據,例如矽谷新創公司有73%是網路產業(Web)、17%為行動產業(Mobile)。矽谷新創公司在市場競爭力定位上46.15%是創造新市場藍海,只有9.49%是目標在提供降低成本(cheaper)的產品,也因此有機會創造更高的毛利。這其中沒有絕對的好壞,但我們應該要問自己,一個好的台灣創業生態圈下的公司,會長什麼樣子?目標市場和競爭力在何處?
小結,不管臺灣創業環境要如何發展,自我定位都是第一要務,先找到台灣創業環境與全世界差異化的方向,方向定了之後,接下來就應該透過大數據「以終為始」來思考達成策略,例如先發想討論每個階段創業公司需要的資金、創業團隊的主要商業模式及客戶來源(To B或To C或其他)來發展對於臺灣團隊的支持體系(例如矽谷公司資金有5%來自加速器,台灣的加速器目前發揮多少的投資功能,是否有加強的空間),才能把投入的資源效益極大化。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下載網址(目前最新只有 2012年版本):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