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是偉大點子和出色產品中間最重要的關係人。」
本書作者喬恩.寇可(Jon Kolko)直接點出企業產品經理的職責與角色扮演。
本書的另外一個重點即是與數個不同產業公司的「產品經理」進行深度訪談。有來自Airbnb的Joe Gebbia、Greylock Ventures的Josh Elman、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Gary Chou、RUWT(運動數據公司) 的Mark Phillip、MyEdu(教育產業)的Frank Lyman、Foursquare的Alex Rainert等。這些訪談內容除了讓大家更加理解在這些企業如何成功外,也讓PM們能更貼近「人」的角度,理解這些組織所要面對的挑戰為何?作為產品經理又該如何從中思考設計的任務與價值。
創業離不開創新,每個創業者踏上創業這條路的時候都是因為覺得自己發現了一些新東西,對某領域的產品或服務進行了創新。但創業往往成也創新,敗也創新。矽谷重量級創業教父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S. Hoffman)的這本《讓大象飛》被認為是《從0到1》的實踐版,精選了大量經典的初創案例,分析了這些初創公司成功的要素及失敗的原因。
筆者認為,做產品其實和創業都有一個共同點-「無中生有」,也就是從0到1的過程。對產品經理來說,本書具有極大參考價值與切身性!
本書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針對企業該往何處創新或如何創新的一本藍圖,作者提及:
1.功能最多、滿足顧客所有需求的商品不一定熱賣,反而是像財捷(Intuit)一樣,掌握住顧客到底用產品來做什麼,也就是了解顧客的「用途」,才能成功。
2.顧客並非單憑品質優劣、款式多寡等基本條件,就願意掏錢埋單,而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使生活更好。 舉例來說,有許多顧客都會購買速食店的奶昔,但依據消費情境的不同,顧客購買的「用途」也不相同。
因此,本書的「用途理論」(Theory of Jobs to be Done )即是建議企業創新要從多面向的用途切入,除了功能面之外,還有社會和情感因素。
1.從生活當中尋找
2.從「尚未消費」中尋找機會
3.找出變通與勉強湊合的作法
4.探索你不想做的事
5.找出產品的不尋常用法
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採取用途導向,開發出符合顧客用途的產品,成功的創新便不再需要碰運氣。
在看完《產品路線圖》一書後,筆者才恍然大悟,雖然過去曾從事產品管理職務多年,目前也擔任產品經理培訓的工作,但其實對於「路線圖(Roadmaps)」的認知卻停留在…「把產品的功能一項一項列出來,加上時間軸,搭配上美美的圖表呈現…是老闆一看就會喜歡的那種。」
其實,一份好的產品路線圖能幫助組織有效開發與發布產品,並且持續更新,是組織裡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文件;不只如此,產品路線圖還能引導整個組織實現公司策略。
本書是由 Bruce、C. Todd、Evan、Michael四位資深產品人所打造的一本產品管理實務的好書,也是產品經理不可或缺的產品開發管理工具。
本書建議要從高層管理的角度來看,比較能夠貼近作者提出的觀點-產品領導者不見得就是產品經理,領導者也不一定就是管理者。在現今產品快速更迭的環境下,我們需要更好的領導者,而非只是更好的管理者。
此外,本書作者Richard Banfield、Martin Eriksson和Nate Walkingshaw訪問了全球近一百位頂尖產品經理,歸納整理了優秀產品領導者的十大特質,以及針對新創、中小、集團等不同事業規模的領導者須扮演的角色。想了解優秀產品領導者背後驅使他們的力量,就絕對不能錯過這本無可取代的工具書。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