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某天晚上,我跟幾位同事下班前在座位上閒聊,我問他們:「除了工作之外,你們平常會做什麼活動?或是有無什麼休閒?」我並不是想去探他們的私生活,只是想了解他們自己對於平常生活時間是怎麼利用。其中一位回我:「回家就趕快休息、睡覺啊。」另外一位說:「我也差不多,沒什麼,如果有朋友找就跟著去,其他事情很少做。」
「那你們平常都沒有什麼休閒嗎?我指的是看電影?看書?運動?或是任何休閒?」我越是好奇的問,答案就更是耐人尋味。「電影?我不大看電影,書也很少看,最多就是偶爾跟朋友去唱歌,到了假日就是去逛街,沒什麼特別休閒,」一位同事說。另外一位接著說:「我會看小說,不過好久沒看了,之前是計畫要進修英文,不過講了好幾年都沒做。電影我也不看,運動的話偶爾為之。」
幾年工作下來,在不同的環境、遇到不同的人,我都會問著同樣問題。
曾經,在我剛出社會時,總經理對我說:「堆砌你人生的不是在工作中做了什麼,而是在工作之外,你從生活中累積了什麼。」他這句話烙印在我心裡。年紀輕聽不懂,我還特別問他什麼意思。他回:「一個人內涵蘊藏多少,全從他平常對生活的發現開始。好比興趣或休閒,這對一個人的內在養成影響至深,從中可以看得出他的品味、格局、耐心、專心與細心。」
給自己一個專注的理由
總經理問過我:「平常下班後最常做的休閒活動是什麼?」我回他:「玩線上遊戲吧。」通常,我以為這麼回答應該會換來一些負面的評價,畢竟大多數長輩對遊戲的觀點並不是太好。他說:「很好啊,那你要繼續下去。」完全不懂為什麼他會這麼回我,出乎意料的回答,令我沒法反應。「為什麼?玩線上遊戲你不會覺得不好嗎?」他反過頭來問我:「你玩線上遊戲是為了什麼?」從沒有想過這問題,不過就是因為好玩不是嗎?於是我回他:「殺時間吧,給自己一個專注的理由。」
「那我問你幾個問題,你試著回答看看,好嗎?跟線上遊戲有關的。」總經理微微的笑著。點了個頭,示意沒問題。他開始問我問題。「你能不能告訴我那遊戲有哪些特色?」當時我玩的遊戲是「Final Fantasy 11」,我說:「遊戲職業變換自由,內容劇情挺豐富的,而遊戲中的道具跟裝備很多,然後角色人物個性設定的很鮮明,配合著劇情或是任務去跑,可以玩到蠻多新鮮的東西。比方說打一些數十人打好幾小時都打不過的怪物,或是得喊破喉嚨才能組隊一起去打怪的團體活動樂趣。」
他又問:「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用簡單的幾個類別來區分該遊戲具體在做什麼?」我回他:「職業、任務、裝備、系統、交易、社交、角色、場景、歷史、劇情。」總經理聽了後眼睛為之一亮,他又說:「那你能不能一一細數每個類別下各自有哪些特色?每個類別只要三個就好了。」我聽了後,順著他的話回答,將每個類別下特色說給他聽。他邊聽邊點頭,一直笑笑的看著我。我實在不了解為什麼他會問這些,問到:「總經理你是有興趣想玩嗎?」
他說:「其實,你已經是個遊戲企劃的入門人員了,你有發現嗎?」
聽他做這回應是有些驚訝。他繼續說:「從你剛剛說的過程,你好好想想,將這些你所說出的、你所觀察的、你所了解的,把這些寫下來,然後一個又一個章節的寫清楚,一套遊戲之於玩家之間的觀點,不就被你寫成一份企劃案嗎?」聽他這麼一說似乎有其道理在。「這就是我跟你說的生活中累積之事物。每個人做每件事情都有他的意義與道理,重點是人們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最可怕的是什麼都沒有做,純粹就是消耗。」
「什麼叫做消耗?我玩線上遊戲不是嗎?」他回我:「你在玩的時候,其實是有在動腦筋思考、花心思注意、用心去觀察,這些對你來講會變成無形的累積,可有些人他可能玩遊戲時,純粹就是放空,真的就是殺時間而已,最後什麼都沒有剩下,僅有被消耗掉的時間與生命。」「像我們從事的工作,需要相當豐富的想像力,平常沒有去刺激腦袋,用本能去接受外界事物的資訊,會造成『事到用時方恨少』。特別,刻意去想一定很痛苦。」
他又舉個例子,換他跟我分享休閒嗜好。「平常我的休閒就是去公園跟陌生人下棋。你覺得這是不是也很殺時間?」聽他這麼一說,似乎如此。他說:「我去公園下棋快要20年了,這麼多年來,我跟不知道多少人下過棋,過程中,我可以看到每個人下棋的邏輯,還有聽到他們的生活大小事,甚至得到很多我所不解的社會時事觀點。但更有趣的是,從他們的團體中,你能發掘到很多人與人相處道理。例如老一輩對年輕一輩的看法,而其中彼此的互動又是什麼。」
做生意不是每天去想就通
「你知道嗎?做生意的道理不是每天去想就通,有時候得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才能頓悟,支撐著這存在的依據就是平常你對生活的看法跟作法,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要是你平常就是個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沒有嗜好、沒有什麼驅策動力的人,那你的生活必然會反應到工作表現,即使你對工作企圖心再強,沒有找到平衡生活的重心,那只會讓你每到休息時就像是個洩了氣的皮球,消氣後什麼都沒有,直到要上班在來硬打氣進去,久了,人會變得不健康、態度與想法也會變得消極,消氣消極是這樣來。」
總經理那次談話,促使我往企劃領域邁進,也讓我後來用他的這種態度去面對生活中大小事。多年下來,透過不同興趣養成或是持續某些休閒活動,擴大了些我看事情的觀點,而他公園那一說,激發我專注在人們的各種行為上。誠如過去一位創意總監說過:「生活貧乏無趣的人,做出來的作品大半部一定也是無聊透頂。」我記得某本書也提過類似的觀念,生活大小事,堆砌出人生種種大小事。
令人們變得更強的不是無所事事,是藉由生活中的各種覺察、體會而來,不論現在自身的狀態、專業或經驗在什麼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自己有沒有意會到應該做些什麼、去理解能做些什麼、去嘗試採取行動實現什麼,過程中每一件事情的反饋就像總經理說的,那都會成為人生中的累積、堆砌,也是這一切才造就一個人對事情的態度、觀點、甚至是存活意義。
延伸閱讀:4個準備,40歲更成功
原文出處:織田紀香Facebook
親愛的讀者,您加入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的「LINE@」群組了嗎?立即加入,即可收到最新工作、管理、商務資訊,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