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各項運作,都有一套制度辦法,舉凡人事制度、財務制度、業務管理制度等等,都在此列。設計各種制度辦法的出發點,是為了管理,一方面提供所有成員運作上的依循,並產生明確的評核標準;另一方面則藉由制度,將整個組織的運作導向正確的方向與目的。
但一般人在規劃制度時,卻容易陷入兩個盲點:首先,誤以為制度頒訂下去,就會自動運作,而忽略了其所必須付出的管理上的成本;其次則是,未充分考量人性上普遍存在的弱點,使得制度設計出來之後,必須追加更多額外的規定來防弊,結果付出更多管理成本。
良好的制度設計,必須是在運作時,能夠自然形成「自我管理」的機制。也就是說,在制度的設計本身,針對人性普遍存在的弱點,或是普遍存在的差異性,設法導入某種自我節制、自我制衡約束的機制,讓運作時可能產生的漏洞,透過個人的「自我管理」便可排除掉絕大部分,使得付出的管理成本很低,而制度的運作又很順暢。
比方說,業務人員每個月都有其業績目標,但是,有些人可能業績過得去就好,缺乏自我鞭策的力量;有些人則對自我要求特別高。透過同層級不同人員間的相對比較,一方面讓每個人都能更精確、客觀地自我評核,到底表現是好是壞,藉此幫助業務人員「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也可透過同單位成員之間互相比較,產生良性競爭的效果。
將上述的良性競爭蘊含在制度設計中的「自我管理機制」,亦同樣可以隨著制度運作的電腦化而設計到系統中。以業績表現的評核為例,所有業務人員除了可在系統中逐日看到本身的業績達成與成長狀況之外,也可以看到同單位內其他業務人員的業績表現,單位主管之間的比較亦可彷照類似的概念設計。透過系統工具,即可形塑出相互比較以自我鞭策的環境與氛圍。
制度、辦法的制定,固然有其希望達到的功能與效果,但制度在設計過程,必須隱含管理的成分在其中,才能達到有效的管理。而最有效的管理,是讓所有成員形成自我管理的機制,藉由自我約束、自我制衡來克服人性上的弱點、惰性,而不是像防小偷一般,企求以層層繁複的關卡措施來防範。一套在運作上必須付出太多管理成本的制度,是不好、甚至不可行的制度。
不僅公司制度的設計應如此,主管在管理一個部門、帶領一群人的時候,也是如此。主管應該充分認知人性弱點存在的事實,並抓住運作的精神與根源,設法導引部門成員走向自我管理;至於從運作的末端所產生出來的現象,則是用來發現問題,以便從根源處著手解決,而非直接針對運作末端產生的現象作規定。
延伸閱讀:杜書伍:會議的訓練與共識功能
原文出處:聯強EMBA
更多精彩內容,請加入「杜書伍」粉絲團
親愛的讀者,您加入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的「LINE@」群組了嗎?立即加入,即可收到最新工作、管理、商務資訊,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圖片來源:主圖、縮圖-geralt(CC Licensed)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