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春秋末期晉國人,他的事蹟被記載在《史記--刺客列傳》,因其刺殺趙襄子的行為,被視為刺客中的典範,忠君不二的經典人物。
時代背景是這樣的,當時的晉國已被六個「氏室」把持。所謂「氏室」,就是大夫的家族之意。天子的家族叫王室,諸侯叫公室,大夫就稱為氏室。把持晉國的氏室是,趙氏、範氏、中行氏、知(智)氏、魏氏、韓氏六大家族。
知氏這一族的老大叫智伯,趙氏的老大叫趙襄子,韓氏的老大是韓康子,魏氏的老大則稱為魏桓子。豫讓,就是智伯的手下之一。
西元前453年,智伯死了,怎麼死的?死在六大家族的爭權奪利之中。過程大概是這樣,首先,智伯聯合趙、魏、韓三大家族,一同滅了範氏與中行氏;緊接著,趙、魏、韓又聯手滅了智伯的知氏一族,還瓜分了知氏的土地與財產。
「士為知己者死」,正是出自他口
20年後,趙、魏、韓勢力更大,分了晉國大部分土地,號稱「三晉」;再過30年,周王正式冊命三家為諸侯國,這就是《資治通鑑》中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西元前349年,韓、趙二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這就是「三家分晉」的始末。
根據史書說,趙襄子為了洩恨,還把智伯的頭骨刷上油漆做成喝酒的酒具,也有人說,是做成尿尿用的夜壺。總之,不知何故,趙襄子跟智伯之間肯定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可以恨到這種程度。
春秋時期,殺人算不上什麼大事,但趙襄子滅了智伯一族,還做出如此羞辱知氏的事情,有一個人看不過去,那個人就是豫讓,因此他決心要為智伯復仇。
只是,嘴上說復仇,但復仇哪這麼容易?原本豫讓是逃到山裡避難的,但一想到智伯慘狀,他就輾轉難眠,悲憤不已。這時候,豫讓說了一段話,是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言,他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女為悅己者容」這麼美的一句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成為經典的。
於是,豫讓立刻動身,更名換姓,重新悄悄回到晉陽,假扮成受過刑的人,混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身上藏著匕首,想要用它刺殺趙襄子。
或許是趙襄子命硬,也或許是豫讓的殺氣強大到難以掩藏,因此,趙襄子才剛進廁所,就像雷達一樣偵測到刺客的存在,立即派人把在廁所內的人抓出來,果然抓到了豫讓,還在衣服內搜到利刃。
為主子復仇,他不惜毀容靠近敵營
這下可好,人證物證俱在,狡辯不了,豫讓束手就擒。
趙襄子問:「為何行刺於我?」
豫讓說:「因為我要替智伯報仇!」
當然,躲在廁所內,身上又藏著刀子,不是報仇難道是為了削水果?趙襄子這問題顯然問的不夠水準,但接下來的事,就顯得趙襄子的不凡了。正當衛士們要衝上去捅豫讓幾刀之際,趙襄子竟然阻止他們,揮揮手示意大家退下,並且說:「此人是個義士,智伯死了,也沒有後代,他的家臣竟然願意替他報仇,是人才啊。」
於是放過了豫讓,將他趕出宮門。
不過,你趙襄子雖然大方放人,我豫讓可沒死心。只是,刺客就應該是隱藏於無形的,既然身份已經曝光,顯然這面目是得改改了。因此,豫讓拔掉了眉毛跟鬍子,又在身上塗滿油漆,使肌膚腫爛長瘡。為了驗證自己的易容效果,他假扮成乞丐去街頭要飯,經過家門,連他太太都認不出他是豫讓,只是說:「奇怪,這人聲音怎麼這麼像我丈夫?」
豫讓這時才驚覺,原來自己外觀變了,聲音卻沒改,差點露餡。於是,他拿了些炭,用火燒紅了之後,將他們吞下,把嗓子弄啞,讓自己聲音和過去全然不同,甚至幾乎難以言語。至此,他終於把自己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可能連親生老媽都認不出來,朋友看了都相當心疼難過,但他心中卻越發堅定,必要再次刺殺趙襄子。
三度行刺失敗,他毅然自刎而死
面目全非的豫讓,這次則跑去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準備奮力一搏。結果,不知道是不是又是殺氣太盛惹禍,還是他的裝扮太顯目,趙襄子的車隊剛上橋,連馬都察覺到刺客的存在,於是大聲嘶叫停止不走。趙襄子連看都不看,就說了:「這人肯定是豫讓啦。」
派人去把他捉了過來,沒錯,正是豫讓本人,又是一次人贓俱獲、束手就擒的劇碼。
這次趙襄子就有些生氣了,他質問豫讓:「你上次說你是為了智伯一族才行刺我,那我想問問你,你早年其實也跟過範氏跟中行氏,那為什麼智伯找我們一起滅了他們兩家,你沒行刺智伯,反而還跟了他?那現在智伯死了,你卻偏偏要死嗑找我碴?這究竟是為什麼?」
豫讓則淡定地回答趙襄子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當年我跟著範氏跟中行氏,他們只是用一般人的方式對待我,所以我就用一般人的方式對待他們;然而,智伯對我非常尊重而禮遇,他用對待國士的方式對我,因此我也必須用國士的方式回報他。」
聽到這段話,趙襄子非常震驚,並且深受感動,但此人終究是刺客,若再放過他,下回沒命可能是自己。豫讓當然也知道自己這次逃不了,也不該期待能被縱放,於是誠懇地對趙襄子說:「今天我做行刺這件事本來就該死,但是否可以請將您的衣服給我,讓我刺它幾下,如此我就能有面目去地下見智伯了。」
趙襄子點頭同意,命左右將他的衣服遞給豫讓,一接過手,豫讓立刻拿出刀子,從地上跳起刺下,並大聲地叫喊:「智伯!!我終於替你報仇了!!」然後,二話不說,當場自刎身亡。
故事啟示:交情有深淺,付出有差別
有人問孔子:「請問夫子,您認為以德報怨這件事如何呢?」
孔子回答說:「對於怨,你用德去回報;那對於德,你又該用什麼去回報呢?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吧。」
因此,無論從豫讓的故事或孔子的說法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差異化的對待,其實才是最公平的對待。一視同仁,是指遊戲規則大家共同遵守,然而對於不同人與自己的關係,本來對待的方式就應該有所區別。
終究來說,人有交情深淺、關係濃淡、恩惠多寡之別。你看到自己的好友對別人好10分,自己只得5分,就抱怨朋友不夠朋友,卻可能不知道人家也曾給他10分,而你卻什麼都沒給自己的朋友。
哥哥批評爸媽偏愛妹妹,難道是父母真的偏心,還是妹妹每個月都拿錢回家,但哥哥經常遊手好閒或一毛不拔,卻還想享受一樣的對待,這才是不公平。
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主動付出,才有貴人來
公司裡,老闆特別偏愛某些同事,是真的老闆偏心,還是這些同事就是早年跟著老闆共同創業,領著低薪、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革命夥伴?而你在沒有任何貢獻的情況下,進公司只想著要高薪、要福利,卻沒認真思考過自己究竟為公司做了什麼?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同甘共苦你不在,榮華富貴你不配,這就是你覺得公司偏心的真相。
差異化對待並不是勢利,也不該被批評為現實,而是你應該用成熟態度去面對的人生課題之一。先不論別人如何待你,你應該先想自己都是如何去對待別人?你身邊若有朋友可以不計前嫌或任何代價,願意伸出手幫你大忙,你都應該感激,而不是還抱怨對方幫忙不到位,要求他也要比照朋友對其他人的標準來幫你,這都是不成熟的思維方式。
想怎麼收穫,就得「先」怎麼栽;想讓別人對你好幾分,就應該「先」對別人好幾分。是你得自己主動去付出,才能有機會獲得他人的幫助;而不是永遠期待別人先對你好,你才要對別人好,那你可能永遠遇不到貴人出現。
職場現實面:別嫉妒別人紅,對方可能犧牲更多
當然,實際狀況裡,我們也可能遇到自己付出8分,但對方卻連1分都不願回應的,這時候就看你自己的取捨。以公司而言,那你就得評估一下這是不是一個值得你繼續待的地方;以朋友關係而言,你就得知道這個朋友是不是你下次還要繼續幫他忙。關係的維繫就是這樣的,一定是有來有往,有去有回,交情才會深。任何一方被動的想獲得而不想給予,最終一定被排除在核心關係圈,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說,差異化對待才是公平的對待,不是教你現實,而是教你看懂人際關係的運作邏輯。在看到他人獲得好處的同時,請你也先去想想對方付出了什麼代價,做了什麼貢獻,犧牲了什麼,而不是單單只是批判或嫉妒對方所擁有的,那才是公平認知的開始。
(洪大倫,喜歡投資、企管、歷史、音樂、電影,著迷巴菲特的投資與處世哲學,喜歡鑽研商業構想與行銷點子。至今11年工作資歷,5次創業經驗,現任光明頂創育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