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 人才培訓網

微行動如何引爆團隊力?

我讀WEDO
2017-10-31
微行動如何引爆團隊力?
圖片來源 : 889520
編按:TED人氣演說家瑪格莉特‧赫弗南,在《微行動引爆團隊力》中提到,組織要進步,就不能還怕衝突發生,適當的衝突,能促進溝通。
在工作中,我們評量一切,但就是沒估量到真正重要的面向。

「組織文化」是團隊與眾不同的關鍵

收入、支出、生產力、參與度以及員工流動率,這些數字營造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假象,令我們安心。不過當我們面對超凡成就或重大失敗時,上自執行長,下至工友,人人都把功過歸諸於文化。文化無法評量,有時甚至令人費解,但文化是造成組織生活大不同的祕方,只是沒人知道這款祕方的製作方法。
組織文化的弔詭在於:它的影響力很大,但卻是由許多微行動、習慣及選擇所構成。這些來自各方、來自組織各層級、來自公司內外的種種行為累積起來,塑造出一個組織的文化。這貌似混亂無序,但其實每個人的作為都會影響組織文化。
這既是幸,也是不幸。對領導人而言,不幸的地方在於文化是自然產生,領導人無法估量或掌控文化。不過,雖然很難估量文化,但我們可以評量出文化變革方案的失敗率高達70%。因此才會出現文化難以捉摸、難以駕馭、難以掌控的感慨。

提問、傾聽、分享,微行動反而力量大

值得慶幸的是,組織文化是非線性系統,像是認真傾聽,詢問問題,分享資訊這樣的微行動,都可以大大改變系統下產生的思想、洞察與連結。這些小事都會觸發系統的反應,也就是說上自執行長,下至工友,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影響力。
組織文化無法仰賴少數超級明星作為支柱,而需要廣大員工、盟友、夥伴及顧客的集體智慧。集體智慧蘊含民主精神,要求寬宏與謙遜的心態。在這些組織裡,資訊不是作為權力象徵而被私藏;相反地,資訊被廣為分享與散播,以激發靈感及洞察。如果有一個指標能診斷組織是否健康,應該就是社會連結的品質和意見流通容易度。公正文化的「公正」在於重視每個人的重要性, 如同優鮮沛公司(OceanSpray) 的執行長藍迪. 帕帕德里斯(RandyPapadellis)所言,除非人人都是贏家,否則沒有人是贏家。
這聽起來是、也確實是不證自明的道理,但是,曾在美國和英國經營企業的我,看到了世界各地公司的消極被動程度,甚感吃驚而難以置信。我聽到一些執行長感嘆員工欠缺活力和機智,但我也聽到不少員工因為公司的規定和例行程序束縛了他們的思考,啃蝕他們的主動精神而感到沮喪。我擔任顧問時,發現一些領導人自認為應該無事不曉,但這種觀念使他們陷入僵局;在此同時,我看到他們的部屬內心希望貢獻更多,卻默不作聲。到處都聽到人們抱怨被困在穀倉(silo)裡,看起來過去幾年嚴格追求效率不但沒有促進人際連結,反倒導致人際障礙更加嚴重。
我已經數不清訪談過多少位這樣的創業者:他們有絕妙的點子,但怯於分享,因為怕自己顯得愚蠢、離譜、沒策略、太古怪、太硬幹、太瘋狂。當人們自認不能對問題發出警訊、不能提出疑問與挑戰或不能探討新構想時,常選擇沉默以對,而消極的沉默導致錯失矯正或創新的機會。

沉默、消極,是創意的隱形殺手

我去過的每個國家的人們都堅稱,沉默是他們國家面對的特有挑戰。
匈牙利人認為人們害怕公開發表意見與政治集權的歷史有關;新加坡人覺得人們往往為了面子而不願公開提出異議;拉丁美洲人相信問題出在自尊心作祟;荷蘭人認為這源於喀爾文教派倡導的謙遜態度;英國人將沉默歸咎於傳統保守,美國人自認是從眾的。我從這些反應得出的結論是:想要避免衝突、取悅他人是普遍的心態,但這種心態削弱了活力、主動精神及勇氣。
談到消極的沉默所浪費掉的機會時,幾乎所有人都回答「這是文化使然」。文化變成所有錯誤的代罪羔羊,那麼誰能做出矯正呢?所有人。這不是涉及幾百萬美元和曠日廢時的計畫,而是人人都能採取的微行動。
只有當我們認真思考時,才會認清信念、知道必須說什麼以及我們是誰;唯有停下手邊的事、認真思考時,才會重新發現工作激發的勇氣、智慧、同理心、想像力、愉悅、挫折、發現與熱情,這些工作中真正重要的事都無法估量。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嚴禁抄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

關注工作、管理、商務情報

親愛的讀者,歡迎加入「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管理、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

加入Line帳號,關注最新的工作、管理、商務情報,學習不間斷,精采文章不漏接。